2025年05月0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2021,站位新起点,再谱新篇章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4-06   打印
  继续实施“三大改造”,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项目实施,下发第二批清单,确保全年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20个以上,完成投资130亿元以上,实施改造的规上企业累计达到70%以上。全年力争培育创建10家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打造3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完成350家企业上云;创建5个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至少创建1个绿色工业园区。用好1亿元的专项资金,对“三大改造”、5G和数字化项目进行奖补。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黄金产业方面,支持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灵宝黄金股份发展,抓好新凌铅业20万吨铅冶炼及多金属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引进培育黄金加工交易企业。铝工业方面,抓好宝武铝业一期项目投产达产和二期项目推进,协调服务恒康铝业尽快复产,加快实施东方希望300万吨铝土矿加工、东能固废综合利用二期扩建等重点项目。依托宝武铝业、戴卡轮毂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端铝合金产品。煤炭产业方面,完成耿村煤矿智能化煤矿建设,以及常村煤矿等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材产业方面,加快推进锦荣水泥、同力水泥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实施,依托两个企业谋划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刚玉耐材方面,全面落实刚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完成陕州冶金园区5家企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明珠电冶白刚玉升级改造项目。食品产业方面,支持仰韶酒业发展,推动企业实现3年上市、5年营收上百亿元的目标。卢氏、灵宝等县区要研究出台食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食品产业。精细化工方面,陕州化工园区、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要研究制定园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开祥化工年产2×10万吨PBT项目二期等项目建设,河南峡光5万吨己二腈等项目力争年底前建成投产。
  
  突出重点方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021年,我市将聚焦国家、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结合我市比较优势,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
  
  新材料产业方面,把铜基新材料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宝鑫电子4万吨铜箔三期、朝辉铜业1万吨压延铜箔二期年内要建成投产,华鑫铜箔5000吨5G用高频高速铜箔、汇盛铜业23万吨铜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进度。引进实施一批铜杆、铜排、铜板、漆包线、挠性覆铜板项目,逐步实现冶炼铜全部就地深加工。支持华鑫、宝鑫、朝辉铜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实现出口和进口产品替代,争创铜箔领域“单项冠军”。新能源汽车方面,支持速达、锐意泰克等企业发展,加快猛狮科技锂电池、星能电池电解液、易事特充电桩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新增充电桩1200个以上。装备制造方面,围绕骏通车辆、中车重装、化工机械厂等优势企业,引进配套产业项目,争取引进中车集团轨道交通产品生产线。加快骏通车辆半挂车数字化车间、智能物流涂装焊接生产线技改项目,力争6月底前建成投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要加快建设运营精密量仪产业科技园,努力把中原精密等优势企业培育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电子信息方面,加快推进易事特5G+科创园一期项目达产和二期项目启动,支持金渠银通5G用银粉、鸿宇电子5G用挠性覆铜板等重点项目推进,中科芯时代项目力争三季度建成投产。生物医药方面,加快赛诺维制药搬迁改造提升和生物医药科研院项目建设,盘活乐氏同仁,支持广宇生物特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方面,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引领,以灵宝市、经济开发区为依托,深化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合作,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5G建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全面落实《河南省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着力打造5G精品网络,加快5G技术创新应用,构建5G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以独立组网(SA)为目标,完成825个5G基站建设,使全市5G基站达2000个以上,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基本满足应用场景需求。
  
  加快推进5G场景应用。加快实施总投资46亿元的83个重点项目,努力打造3至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建成投用40个以上场景应用项目,选树一批标杆应用场景。支持纳入《河南省5G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的5G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发展,加快培育湖滨区5G设备生产制造基地、灵宝市5G配套产业基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5G场景应用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提升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谋划建设刚玉耐材、中药材等垂直细分行业平台,加快建设骏通公司汽车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汉草中医药科技公司中药材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开祥化工煤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研究制定《三门峡市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规上工业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为重点,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推进标识解析节点、企业上云、机器换人、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智能工厂(车间)创建、数字化管理与创新。加强与中国信通院合作,探索开展标识解析工作,在白酒、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企业先行先试。
  
  深化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2021年,我市要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盯产业转移趋势,梳理产业承接方向,吸引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打造一批“头雁企业”“链主企业”。
  
  深化与“一区、一带”的合作。抢抓国家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用好国家支持重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的政策红利,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加快产业园区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推进与郑州、西安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围绕“335”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与宝武集团、东旭集团、易事特集团、韵达公司等知名企业对接,抓好续建项目进度、意向项目落地,带动产业补链强链。落实好河南省制造业开放合作2021行动计划,积极参加2021长三角特色产业对接、两岸智能装备制造郑州论坛等活动,在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网联汽车、节能环保、5G、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的对接合作。深化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与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电信运营商研究院的沟通对接,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吸引科研机构、产业项目落地。办好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暨中国(三门峡)铜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扩大铜产业影响力。
  
  优化企业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加强纾困服务。巩固“一联三帮”“首席服务员”工作成果,落实企业分包、政策宣讲等长效机制。针对企业需求“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针对性开展金融、产销、用工和产学研对接,全年开展对接服务20场以上。
  
  加强监测服务。发挥市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动态掌握重点企业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以100家监测企业为基础,以用电量和增值税关联指标为依据,以市场大宗工业品价格为指导,持续健全运行监测体系,逐月加大研判调度。
  
  加强培训服务。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全年举办综合培训班和行业培训班5期以上。组织企业参加“创客中国”大赛及系列服务提升活动,开展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及服务工作。
  
  加强涉费服务。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全面落实涉企保证金清单制度。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账款支付条例》,持续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编辑: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