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疫情压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三门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于去年6月上线了三门峡市公共资源交易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的上线运行,是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也是主动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化解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政银企多方共赢的一次大胆尝试。
深入实地精准调研
了解企业发展难题
疫情防控期间,为解决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到项目工地实地走访、与有关交易主体进行换位体验、开展“群众媒体开放日”活动等,广泛收集企业发展难题,制定化解方案。经调研,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难题:
现金缴纳保证金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企业同时投标多个项目时,每个项目均须以现金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造成投标期间资金占用过多,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
中小微中标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中小微中标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尤其是受到疫情冲击,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仅依靠项目前期预付资金等,难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影响企业达产达效。
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数据价值有待挖掘。目前,我国诚信体系尚处在建设阶段,各方交易主体的信用数据未能在融资领域得到完全开发利用,金融机构利用信用数据开展精准营销效果不佳。
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作为国有资金兜底的优质项目,一直未能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缺乏一座信息“桥梁”,双方信息不能共享互通,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寻找优质客户困难,中标单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搭建平台精准施策
破解企业资金困境
为破解公共资源交易环节中各方交易主体存在的资金难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信息共享、数据互通为核心,以数据安全、系统稳定为基础,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为方向,着力发挥“数据”价值,一手“牵”招投标交易主体,一手“牵”金融机构,在全省率先自主搭建了集保函与融资两大业务板块于一体的多元化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新平台,积极推行电子保函、中标贷等服务,借助公共资源交易数据为中小微企业“升信提级”,助其走出投标资金少、项目资金缺的困境。
立体闭环式信息链条,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为消除信息“鸿沟”,解决金融机构与招投标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秉持创新理念,以技术为主导,深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大数据价值,与多家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展开合作,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融资服务平台+金融机构业务系统”立体闭环式信息链条。打通数据壁垒,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实时共享给金融机构,进行数据智能匹配,实现了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业务办结后,金融机构将成交信息、履约信息等通过融资服务平台反馈给交易系统,企业的信用信息再次闭环回到交易主体信息库,为信用体系建设、大数据统计展示与分析提供支撑,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及数据分析。
多手段保障数据安全,消除跨平台系统隐患。为消除国有金融系统因跨平台数据交互产生安全隐患,确保政银企数据安全,该中心建立了四大防护措施:一是制定多项制度,规范操作行为。通过制定数据库管理、安全保密责任、机房管理、病毒防治、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应急等多项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人员日常行为,防范系统操作风险。二是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响应机制。为切实做好融资服务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编制《融资服务平台应急预案》,形成了科学有效、快速反应的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提高了预防和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网络持续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三是进行平台认证,提升系统公信力。主动与外部专业信息服务认证机构对接,通过EBS检测认证,弥补系统不足,完善平台功能,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的公信力,坚定各方交易主体对中心系统的技术信心。四是参与攻防演习,加固系统防线。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安全加固要求,积极与网警等安全部门合作,参与平台安全攻防演习,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系统隐患,修补安全漏洞,避免系统缺陷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大力推行电子保函和中标贷,缓解企业标前标后资金压力。投标企业在线申请电子投标保函业务,平台通过与“信用中国”数据库直连,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前置,满足要求后自动将投标人信息、保函金额等数据加密后传递给金融机构,直接开出电子保函,金融机构不再重复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电子保函为企业释放沉淀资金,降低了其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中小微企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平台共上线4类融资产品:中标贷、政采贷、权易贷和新e贷。通过确定各行融贷定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新基建”、乡村振兴、助力中小微企业、重点民生工程等领域,简化审批流程、压降融资成本,针对需求精准供给,为其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综合化、电子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其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各金融机构根据平台大数据分析提供的企业信用状况、履约记录、中标项目等信息,在平台智能匹配的前提下,与中标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提高了资金审批及投放效率。
2020年,该中心共签发投标保函3120笔,有效释放保证金3.62亿元,电子保函使用率67%;为企业申请融资贷款113笔,共38.49亿元,最大限度降低了融资成本,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各方交易主体快速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平台精准发力
持续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交易效率,减轻企业负担。电子保函、中标贷等融资产品极大丰富了各市场主体的选择,减轻了企业资金负担,化解了企业资金难题,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同时提升了招标项目的参与活跃度,既节约了财政资金,又保障了公共资源交易项目高质量完成。
降低产品门槛,普惠融资企业。为提高平台使用率,全面推广电子保函、中标贷等金融服务,实现普惠中小微企业的目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过两次磋商,与四大行等9家银行机构、人保财险等5家保险公司及三门峡中小保等2家担保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各家金融机构协商,主动降低申请门槛和产品费率。目前,平台金融机构电子保函报价最低为4‰,申请成功率近100%。
全程在线办理,保障数据安全。相较于传统的保障金缴纳方式,全流程电子化办理投标保函,采用专线网络传输、数据签名加密、自动审核出函、开标后密钥解密等创新信息化技术,对投保人的保函申请信息进行加密,缩小信息知晓人范围,由“人控”变为“技控”,极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全力保证敏感数据不被外界窃取,确保了平台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了开评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减少围标、串标等乱象的发生。
拓宽服务范围,提升交易效能。通过建设融资服务平台,该中心在原有招标投标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对外服务能力,这也是主动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的集中体现。另外,电子保函、中标贷等金融业务的先行先试,也为融资平台下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应用场景,上线电子履约保函、农民工工资保函、质量保证金保函及大数据信用“秒贷”等产品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技术基础。
多个系统精准连通
充分展现平台特色
业务一键办理,预留数据接口。通过打通交易平台、融资平台、金融机构业务平台,融资业务在线一键办理,实现了“企业零跑腿,数据多跑路”,极大降低了企业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招投标市场的活跃度。同时,融资服务平台设计之初,为方便未来持续拓展金融服务应用场景,在充分考量系统的开放性和连通性上,预留了对外服务接口,可快速支持其他地市、其他行业平台接入,具有可复制性和高度融合性。
“1+N”直接接入,成本低、效率高。该中心委托软件公司建设融资服务平台,产权自有,无偿供合作金融机构接入使用。相较于部分平台采用的“1+1+N”模式,该中心采用“1+N”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直接与各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三大系统打通,做到银企面对面,交易中心居间做好“牵针引线”,充分发挥了服务职能,使平台融资服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多方共同嵌入,信息安全保底。作为多方共同嵌入联通的数据平台,通过建立运行维护规范、多重安全认证、定期安全攻防测试、数据加密传输等手段,确保了信息在跨平台传输互动过程中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打消了平台上各方交易主体的后顾之忧。
鼓励良性竞争,建立降费机制。为降低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成本,所有入驻平台的金融机构均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确保所有入驻机构实力在国内领先、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效率高效直接,切实起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实行价格浮动管理,在维持金融机构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持续减轻投标企业负担。
定期收集数据,强化统计分析。定期对融资服务平台交易数据进行汇总收集,纳入中心大数据统计分析。首先,对各个金融机构业务办理时限、效能、费率等进行分析,提升服务水平。其次,对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偿还等进行监测,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同时,还可为政府部门对本地宏观经济决策分析等提供参考,使数据效用最大化。
下一步,市公共资源交易融资服务平台将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基础上,以电子化交易为依托,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标准化引领为方向,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缩短融资时限,突破资金瓶颈,激发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活力,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编辑:李建新 ) |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聚焦“四个”精准 着力破解融资难题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5-11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