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加快小秦岭生态治理修复,深入践行“两山论”,有力破解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难题,三门峡锚定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一 是在困顿中沉沦,还是在逆境中奋起? 被誉为“中国金城”的灵宝,以黄金为基础搭建了产业集群。关停小秦岭矿区,给灵宝经济带来断崖式损失,不再像以往那般掘金,数十万人口的饭碗怎么办?黄金产业集群占三门峡经济发展权重高,小秦岭作为黄金主产区被关停修复,曾一度造成三门峡经济增速降低。怎么办? “三门峡转型创新发展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唯一的选择在转型创新发展,唯一的出路在转型创新发展,唯一的希望也在转型创新发展。”5年前,中共三门峡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报告这样表述。 在现实与未来的考量中,三门峡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坚定不移把转型创新发展作为主线,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双轮驱动,锚定了一条有质量、有效益、绿色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之路。 “黄”“白”“黑”是三门峡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三门峡绕不开的“关口”。 1吨金精粉1.3万元,通过冶炼提取出黄金、银、铜,再加工成金银饰品、铜箔,价值就提高到2.5万元……作为三门峡黄金产业最大的龙头企业,中原黄金冶炼厂总投资102亿元,通过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建成了世界领先的底吹熔炼炉,其“富氧底吹造锍捕金”技术水平国际一流。通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回收能力、环保指标等在国际领先。 在灵宝市豫灵产业园,2016年年底国投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进入前,国投金城冶金的前身灵宝市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仍挣扎在转型的痛苦中。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牵头协调下,公司成为国投矿业的控股投资企业。搬来了央企“救兵”,公司涅槃重生,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金、银、铜98.5%以上的高回收率。 以中国黄金、国投金城冶金为代表,对黄金及其伴生物进行综合化利用、清洁化处理,建成了黄金采冶、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宝武铝业为代表,对铝工业产业体系进行价值链整合,初步建成了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主动承接煤炭产业转移,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能。传统的“黄”“白”“黑”不是包袱,而是本钱和潜力。立足现有资源,三门峡市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优化存量,促进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有力破解了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难题。 二 创新引领发展,改革激发活力。 自小秦岭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来,三门峡市深入践行“两山论”,强力实施研发投入和高科技企业两个“倍增计划”、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出台《三门峡市关于支持企业创新的意见》,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全市109项科技成果被纳入“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居全省第二位;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487个,在全省率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市场化平台,三门峡高新区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三门峡通过实施“1+8”人才政策,设立1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引进了312个人才团队,实施3批112个人才(团队)项目。通过统筹各类金融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市投资集团、产业基金、地方银行、金融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地方金融体系。目前,金融服务中心入驻企业1.5万家,占全市中小企业的80%。
“万人助万企”活动为企业劲吹东风,催化出磅礴的发展力量。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启动以来,三门峡市快速反应,出台《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实行领导包干企业、包干项目的服务机制,为企业解决发展实际困难;明确一系列支持政策,新设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走出去、引进来,央企合作频结硕果。三门峡蓄积新动能,积极寻求与央企之间的合作。今年10月,市委主要领导赴北京与14家中央企业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对接洽谈,达成近期投资额超过300亿元的66个具体合作事项,接续引进“国字号”资源助力传统产业扩能、提级、进高端。
在三门峡,越来越多的企业上演着“浴火重生”的故事:开曼铝业亚熔盐法氧化铝生产项目成为国家级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东方希望铝业公司在氧化铝生产中,采用“离子交换法”从废弃尾矿赤泥中提取稀有金属镓,年产镓60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席卷崤函大地,如风如潮,诸如设备换“芯”触“网”、“机器换人”等,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引发一系列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三
绿色产业风生水起,奋力蹚出转型新路。
苹果产业带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方兴未艾,食用菌广受欢迎……三门峡市以小秦岭生态治理修复为小支点,带动了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环境的大改变,也促进了三门峡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沿着枣香河出山,便到了小秦岭脚下的村子——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河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相运杰说:“生态好了,我们这里的汉山风景区成为4A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同在小秦岭脚下的阳平镇大湖村,根据本地“百阶云梯崖”和“黄金古采洞”等景点的特色优势,积极打造研学教育基地。“随着基地开设,饭店、住宿兴起,解决了村中近百人就业问题。”大湖村村委会委员石江江欣喜地说着村里的变化。
灵宝市曾经从事采矿和相关产业,如今很多人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天地。在尹庄镇前店村昌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菌菇棚里,公司负责人南安亮正带着客户查看菌菇品质。“矿场关停后,我开了这家食用菌公司。短短3年,菌菇棚从19座发展到了160座,产品畅销国内外。”南安亮介绍,原来和自己搞矿山开采的62名工人中,有50人在食用菌产业中找到了新岗位。
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三门峡瞄准建成全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全省领先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国内有影响力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黄金苹果带”初具规模,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和第6位,建成全国地级最大的果品出口基地;食用菌产量居全省第2位,中药材栽培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3位。
“白天鹅都来了,你还不来?”三门峡拥有虢国博物馆、豫西大峡谷等14家4A级旅游景区,“探函谷关、看白天鹅、逛地坑院、泡矿温泉”等精品旅游线路的知名度和游客欢迎度不断提升。以陕州和卢氏珍贵的温泉资源为依托,我市积极引进全国康养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健康养生业态,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知名的大健康中心。
今年1月至9月,三门峡实现生产总值1203.89亿元,增速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位居全省第二。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前列的目标。
扼守豫西,环抱群山,依偎黄河,三门峡的冬天比河南其他地区来得早,但因转型创新发展而焕发的生机与活力,却让古老的崤函大地“暖意渐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让这里的人们满怀希望、充满信心,百折不挠、奋勇向前。
( 编辑:cll ) |
转型:绿色发展风生水起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1-24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