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底沟博物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项目,获得“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荣誉 ![]()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 ![]() 卢氏五里川千层坊·朴宿里民宿 ![]() 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 ![]() 河南露营嘉年华卢氏站 ![]() 白天鹅旅游季 ![]() 陕州锣鼓书 ![]() 天鹅湖度假区福禄考花园 ![]() 魅力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 山河万里,只此青绿。 当文化与旅游组合碰撞,便是一场“诗和远方”的相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文创融合的双生共赢,力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豫西三门峡,文旅文创的融合战略已由磨合期向深化期过渡。截至目前,全市文化经营单位数量6264个,A级旅游景区2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精品民宿19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库项目2个,中国传统村落14处,河南省传统村落60余处,文创产品600余种。 与此同时,市文旅部门制定出台《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基本思路、发展重点、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等内容,加快将文旅文创培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仰韶村考古圣地、灵宝老子文化传承振兴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全面推动,文化创意、文物活化、“旅游+康养”等文旅产品项目正全力打造…… 不断扩充的新业态,不断激发的新动能,创意创新、破题破冰,三门峡正用文旅融合的实践,带来对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回答。 “延续+重塑”,带来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 ——“一带一廊”建设,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崤山巍巍,黄河汤汤。伴黄河而生的三门峡,黄河文化无疑是其最宝贵的精神内核。 2020年,我市启动《三门峡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一带一廊”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一带”即沿黄生态旅游示范带,“一廊”则是“早期中国”文明长廊。 黄河环城而过,如今一条“黄河带”也已成型。 近年来,我市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沿黄河景观的保护与利用。通过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将函谷关、天鹅湖湿地、黄河公园、三门峡大坝等三门峡黄河文化元素串连起来,让文旅发展融入城市发展。 黄河不仅孕育出迷人的湿地,也滋养出深厚的黄河文明。仰韶村遗址、庙底沟博物馆、崤函古道、函谷关、陕州地坑院、北阳平遗址等人文资源,都在三门峡得以呈现,构筑起“早期中国”文明长廊。2021年10月17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开馆,渑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成为弘扬黄河文化的靓丽名片。 ——三项考古挖掘,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在三门峡,千年文化的底蕴在脚下埋藏。 近几年,三门峡市文物保护扎实有效。立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累计完成87个项目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任务,钻探面积达189.75万平方米,发现墓葬1610座,出土文物4000余件。仰韶村遗址、虢国墓地、庙底沟遗址3个发掘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 与此同时,现有文物单位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中。 市文物保护中心项目推进顺利,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工程、北阳平遗址群·西坡遗址大房基展示工程等进展有序,三门峡市文物保护机制更加完善有序。不久前,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三门峡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则是我市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突破性实践和创新探索之举。 ——精品陈列展览,获中国博物馆界最高奖 今年5月18日,三门峡文博产业迎来“高光时刻”! 当日,从“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开幕式上传来喜讯:庙底沟博物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项目,获得“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荣誉,这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陈列展览项目。不久前,该展览又喜获“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IP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门峡市文博陈展社教成绩瞩目。近三年,全市举办临时展览79场,线上课堂100余期,社教活动240余场。全市7个博物馆利用春节、“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秋节等文化节点、传统节日,举办《云走崤函》、“崤函少年”、“小小讲解员”等特色社教活动。虢国博物馆举办外展“金玉·王侯——西周虢国贵族的生活”。市博物馆、虢国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推出《河洛遗珍——洛阳都市圈文物联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虢国博物馆等20家文博馆在上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为我市文化品牌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遗走上“云端”,带来创新发展 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非遗+旅游”已成为一个重要经验。 在陕州地坑院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陕州锣鼓书,因不一样的唱腔和曲调,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一睹风采。同样,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州剪纸、锤草印花、十碗席等,也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垂涎欲滴。 2022年6月11日,三门峡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非遗宣传活动缤纷启幕,32种线上线下非遗活动在带动文旅消费的同时,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姿态融入大众生活。 今年8月,三门峡主城区实行静态管理期间,市文化场所通过各类云平台、新媒体,开展“云游崤函非遗”系列非遗网络宣传活动、“戏曲名段欣赏”直播、“迎春节团队艺术培训成果展”等。陕州锣鼓书《脱贫之后》《在陕之州》入选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陕州地坑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市文广旅局荣获全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先进单位。 不断拓展“文旅+”,打造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样板” 三门峡有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有着湖光山色的旅游资源,一条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便是三门峡的最好展现。 2020年11月21日,“三门峡·天鹅号”高铁旅游列车从郑州驶出,乘坐旅游专列的游客,来到三门峡看白天鹅。一条线路,两天行程,游客体验感满满。2021年4月16日,从北京始发的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抵达我市,为来自京津冀的500余名游客开启一场氧气呼吸之旅。 像这样的旅游线路,近年来市文旅部门根据当地旅游实际情况及游客需求,多频次全方位发布。为全面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叫响考古圣地文旅品牌,市文旅部门全力打造以仰韶文化博物馆、庙底沟博物馆、虢国博物馆等为主体的“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线路;以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度假区、汤河裸浴温泉度假区等为主体的“探民居瑰宝·沁火山温泉”线路;以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等为主体的“品山水画廊·享天然氧吧”线路;以八路军渑池兵站、刘少奇旧居、三门峡大坝等为主体的“忆红色脚步·守百年初心”线路;以豫西百草园、赵沟古村等为主体的“养惬意身心·唤浓挚乡愁”线路。 文旅产品和线路的整合和打造,展现着城市无尽魅力和特色。多样的旅游线路选择,引导着广大游客和市民,走近诗和远方、畅游美丽家乡。 ——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样板” 7月29日,作为河南省仅有的17家五星级乡村旅游民宿之一,卢氏县山水隐庐·隐居乡宿五星级乡村旅游民宿正式揭牌。 对卢氏村民来说,民宿早已不是新鲜词。近年来,当地抢抓机遇,动员各方力量,先后规划建设民宿项目10余个,包括汤河温泉山墅、朱阳关栖云山居、五里川千层坊·朴宿里等。这些民宿的建设,不仅活跃了乡村经济,也激起了游客的乡愁,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游玩。 三门峡民宿的发展,也不仅仅在卢氏。 在湖滨区高庙乡,24岁的大学生刘洁将自家老宅窑洞重新设计、装修,创建了“云岫民宿”,如今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同样在高庙乡,村民刘海建带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情怀,投资100余万元对小院进行重修,建成三层靠崖窑洞特色民宿。在湖滨区东坡村,当地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竹木特色民宿“东坡驿站”。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的“空中连廊客栈”,则是把农村闲置空间和资源利用起来…… 近年来,市文旅部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动“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美食”等融合型新业态发展,赋予民宿新的生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新建和在建民宿30家,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样板” 今年6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首批露营地推荐名单,卢氏豫西大峡谷的星空房车营地、双龙湾镇马湾村小阿帅野奢露营地榜上有名。8月,一场深入山林的“卢氏露营之夜”在卢氏县双龙湾举行。作为“河南省露营嘉年华”卢氏站开场活动,上百名露营爱好者参与这场亲近山水、醉享自然的欢乐盛宴。 因露营经济的来临,当地村民或经营农家乐,或做起摊贩生意,凭借勤劳和有道的经营,收益可观。 因旅游而兴、因旅游而盛,这样的乡村在三门峡还有很多。近年来,市文旅部门抢抓战略机遇,依托全市文旅资源优势,挖掘文旅要素内涵,连续举办了乡村康养游、古村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特色单位,旅游形象展示及发展效果日益显现。截至目前,三门峡市共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市乡村旅游特色村70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5个。 ——打造康养旅游示范“样板” 灵宝市朱阳镇,是不少周边游客选择康养旅游的目的地。 作为“国家森林康养示范镇”的朱阳镇,风光优美,红色文化深厚。朱阳镇依托这些资源,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2022年,接待红色康养旅游团队达40多个。特别是家庭自驾游、户外骑行团队众多,带动了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和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和朱阳镇一样,如今在三门峡,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康养旅游的乡村越来越多。 今年6月21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公布《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名单》,确定195个村为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其中,三门峡的官道口镇新坪村、汤河乡汤河村、段村乡赵沟村等14个村入选。三门峡市也正依托温泉、中医药、道家文化、天然氧吧等资源,不断推进康养旅游示范工程。 ——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样板” 在三门峡,蜿蜒206公里的黄河带来的一湾碧水,让人们心向往之。 也正是依托着区域内黄河、天鹅、温泉、民俗等旅游资源,集文化体验、温泉度假、观光游乐、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天鹅湖旅游度假区,成为三门峡“生态立市”,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为推进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市文旅部门按照创建标准,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管理机制,努力打造集生态保护、历史传承、文旅休闲、度假养老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示范区。目前,天鹅湖旅游度假区正积极备战,全力以赴迎接验收,争取早日通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验收。 近年来,三门峡积极构建“一带一廊六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重点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老子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门峡片区建设,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地标城市。特别是仰韶仙门山旅游景区、湖滨区沿黄文旅、双龙湾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我市文旅产品供给。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板” 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 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我市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全市建成80个乡镇文化站、1445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37座天鹅书苑和399个乡村文化合作社。 成功举办“唱响崤函”干部群众合唱大赛、“舞动崤函”舞蹈大赛、消夏音乐季、“舞动天鹅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舞蹈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近万场。开展政府采购百场戏演出745场,“戏曲进校园”演出44场,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120场。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位列第一方阵。 打造“旅游IP”,全力塑造全域旅游新形象 ——围绕5个“文化IP”的打造,多点开花 今年上半年,三门峡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实施《三门峡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要依托黄河文化、仰韶文化、黄帝文化、道家文化等打造“圣地仰韶·花开中国”“天鹅之城”“中流砥柱”“函谷问道”“五彩三门峡”5个全国知名文化IP,使之成为三门峡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地域标识和彰显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围绕着“文化IP”的打造,三门峡市在品牌推广、旅游活动、文创开发等多方面主动出击,多点开花。 在品牌推广方面,新版文化旅游城市宣传片《遇见三门峡》精彩亮相,《乐游三门峡》新版手绘地图印制完成。依托传统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制作的“圣地仰韶 花开中国”主题海报,传播效果颇佳。中央电视台《中国考古大会》《仰韶故事》《考古中国》《寻古中国》等栏目相继在三门峡拍摄,传播好三门峡文旅故事。与此同时,在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注册开通账号,让三门峡市的文旅新媒体宣传格局更加丰满。 在旅游活动方面,多年成功组织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白天鹅旅游季、乡村旅游等节会活动,培育和打造了“黄河大合唱”等品牌活动,持续提升着城市品牌影响力。特别是成功举办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专致贺信,在树立城市形象、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在文创开发方面,全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白天鹅系列毛绒玩具、白天鹅挂饰、仰韶花纹元素的绒布挎包等文创产品。同时,虢国博物馆、市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元素,推出“战无不胜”“美玉出尘”考古盲盒,馆藏精品文物明信片、月牙纹彩陶罐邮票等,仰韶文化博物馆出品上线了首款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彩陶修复大师”。弘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还与河南科技大学(三门峡校区)进行双向合作,积极设计开发三门峡元素文创产品,打造了文创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在加强文旅品牌推广的同时,不断强化广电宣传阵地建设,围绕脱贫攻坚、抗击疫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强化广电行业监管,提高广电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鹭世界》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优秀长篇类扶持项目,微电影《山那边》荣获“亚微节”金海棠优秀作品,《甘棠微视》《黄土塬的女支书》等荣获第八届全国市县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创新电视栏目最佳一等奖。 ——地域特色精品演艺不断呈现 文化故事需要被看见,进而才能被了解、被热爱。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三门峡,也在不断对外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近年来,三门峡不断发力艺术创作,蒲剧《红色信仰》《布衣英雄》,豫剧《天鹅梦》等精品剧作都在积极开展剧本深度挖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灵宝融媒中心的“童言童语”入选2021年度优秀少儿节目扶持项目。组织创作《大山的儿子》《连翘花开》《甘棠遗爱》《河阳知府》《布衣英雄》等优秀戏曲剧目,在全省各类戏曲大赛中频频获奖。 “十四五”期间,三门峡将集中力量创作以黄河生态保护、白天鹅、早期中国、道德经等为内容的文艺作品,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精品艺术作品。 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种代表文旅融合新业态的文旅演艺,将成为撬动夜经济发展和文旅市场回暖的支点。 文旅文创融合,圆梦“诗和远方”。三门峡将充分发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加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中,劈波斩浪、砥砺前行,让文化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故事、事件都“活”起来,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文化之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本版图片由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
文旅文创相辉映 共绘诗意新画卷
本报记者 吴琼 通讯员 贺丽娟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2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