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开展实景对话 畅谈生态文学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27   打印

  本报讯(记者王婉媚)用文章抒怀,以山水明志。4月26日上午,黄河之约·绿水青山生态文学周三门峡对话活动在黄河岸边举行,三门峡的良好生态、新时代的生态建设、新兴的生态文学在这里碰撞出不一样的诗意和火花。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主任柳忠勤,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小说家马俊杰,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散文作家王必胜,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军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吴海燕,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学者等参加对话活动。

  梁衡、李炳银、王必胜、李青松,市作协主席孟国栋,市发改委副主任刘爱伟就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学等相关话题开展对话交流。

  梁衡多次来过三门峡,对三门峡怀着很深厚的感情。他首先讲述了自己与三门峡的不解之缘。他说,三门峡在黄河流域地理位置独特,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学周选在三门峡举办,有特别的意义。他认为,生态文学应该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记录物质方面的人和自然的共生状态,一个是记录文化方面的人和自然的共生状态。

  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研究与创作工作的李青松谈了自己对三门峡的印象——三门峡有“四奇”:“奇水”(清水黄河)、“奇人”(老子)、“奇书”(《道德经》)、“奇关”(函谷关),令人震撼。他认为,《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思想,对开展生态文学创作至关重要。

  李炳银谈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优秀生态文学作品。他说,生态文学的延伸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念,前景非常广阔。在三门峡举办的黄河之约·绿水青山生态文学周,将是生态文学又一个新的出发点。

  王必胜认为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需要眼光,要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通盘考虑;需要情怀,突出人在生态文学作品和生态保护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实践,博古通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作品可读性更强。

  孟国栋谈了三门峡黄河岸边的生态文学传承与创新。他认为,生态文学在三门峡不断传承和发展,应把更多感悟、反思和希望体现在生态文学作品中。刘爱伟从创新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持续推动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介绍了三门峡市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亮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