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阳店镇崤底村的柿子种植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果园的柿子树枝繁叶茂,红彤彤的“竹竹罐”(又名胭脂红)柿子挂满枝头,像一串串喜庆的小灯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空气中弥漫着清甜醇厚的果香。果农们穿梭在林间,分工协作,采摘、分拣、装框、装车一气呵成,指尖翻飞间,装满鲜柿的竹筐渐渐堆成小山,勾勒出一幅“柿”情画意的乡村致富画卷。 “今年又是好年成!我们的‘竹竹罐’在市场上根本不愁卖!”望着满树沉甸甸的果实,村里公认的“柿子王”、种植大户王成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种植的“竹竹罐”柿子之所以成为市场“香饽饽”,源于其独特的品质:个头小巧圆润、果皮薄如蝉翼、果肉饱满紧实,成熟后裹着一层细密的白霜,含糖量很高,口感清甜多汁、回味悠长。“我种了100亩柿子,通过科学管护,每亩产量稳定在7000余斤,今年净利润能达到30万元。”王成弟自豪地说,每到采摘季,各地批发商都会主动上门收购,订单排得满满当当。 柿子丰收不仅让种植户的腰包鼓了起来,更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岗”。70多岁的村民王阿姨正坐在树荫下麻利地分拣柿子,将大小均匀、品相完好的鲜柿装入专用筐里。“年纪大了,出远门打工不现实,在果园干活离家近,每小时能挣10元,一天下来能有七八十元收入,既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别提多省心了。”王阿姨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道。据了解,每到柿子采摘、分拣的农忙时节,王成弟都会优先雇佣村里的留守妇女、老年人等闲置劳动力,最多时一天能带动30余人就业,让乡亲们不用奔波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近年来,阳店镇立足本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资源禀赋,将柿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为破解种植户技术不足、销路不畅等难题,该镇组建了农业技术服务专班,定期邀请果树专家进村入户,开展柿子修剪、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科学管护等技术培训,每年组织技术下乡活动10余场次,覆盖农户200余户;同时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一方面对接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通线下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借助电商直播、短视频推广等方式拓宽线上销路,让阳店的柿子“走出三门峡,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阳店镇的柿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00余亩,形成了“统一品种、科学管护、订单销售”的发展模式,年总产量达500万余斤,带动群众年增收400万余元。小小的红柿子,不仅串起了村民的丰收喜悦,更铺就了一条“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徐洪波 彭红勇) ( 编辑:tln ) |
三门峡示范区阳店镇:红柿满枝映富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7 打印

- 上一条:三门峡示范区阳店镇崤底村:情暖重阳 孝润人心
- 下一条:最后一页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