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金京艺 通讯员 李铁军 “从元旦开业到七月底,我们酒店营业额已经达到17万元,净利润8万元,还带动7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元!”9月1日,卢氏县朱阳关镇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张月强站在由旧村室改造的水甜菇鲜宜居酒店里,笑容满面。暑期以来,这座充满民国风情的民宿周末常常“一床难求”。 改变,始于一次对“家底”的彻底清查。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开展来,卢氏县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管工作法(即“组建一专班、开发一平台、压实五方责任、管好五本账”),聚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助推乡村振兴。朱阳关镇则按照“1155”监管工作法,围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对村级闲置资产进行摸底,推动闲置资产“二次创业”。 通过摸底排查发现,朱阳关镇相关部门发现原河南村和壮子沟村在机构改革合并为河南村后,原壮子沟村委会村室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问题咋解决? “我们镇上民国建筑群林立,还有多个自然景区,现在高速出口就在咱村村头,镇上还有全县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位置这么好,不做酒店可惜了。”张月强介绍。在镇“三资”管理工作组的指导下,村里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将村委会迁至合并前的闲置村室,原址则打造为主题酒店。 2024年底,投资250万元的“水甜菇鲜宜居酒店”正式开业。12间民宿配台球厅,迅速成为小镇旅游的热点。 酒店的成功,只是开端。 河南村趁热打铁,将30个闲置大棚升级为现代化蓝莓种植基地,产值超100万元。采摘旺季时,每天可吸纳120余名脱贫群众务工,年带动增收超30万元。“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互利共赢发展模式,在这里变成现实。 同样的振兴故事,也在朱阳关镇东湾村生动上演。 今年年初,朱阳关镇大鲵湾村和岭东村合并为东湾村。为解决该村卧佛山食用菌基地长期闲置问题,在镇“三资”管理工作组指导下,镇村两级果断筹资38万余元,将其改造为16座标准化大棚,并成功引进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孔伟丽院士团队,打造“省农科院食用菌优质菌种研发与实训基地”。 “现在基地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租金收入4.5万元,带动30多名群众就近务工。”东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江峰说。更关键的是,这里已培育出香菇、猴头菇、木耳、灵芝等优质菌种24个,为当地在建的大型菌棒厂提供了坚实的优质菌种支撑。 据悉,自推行“1155”监管工作法以来,卢氏县已盘活闲置资产资源71处,新增村集体年收入305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0%,村干部涉“三资”违纪行为和相关信访量则大幅下降。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如同中医‘治未病’,目标是实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卢氏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持续健全“1155”监管工作法,以“常态化排查+动态化整改”,推动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督深度融合,通过深化监管平台应用,拓展功能模块,实现“三资”全链条、全周期监管,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把“三资”管理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更大贡献。 ( 编辑:tln ) |
唤醒“沉睡资产” 涌出“增收活水”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4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