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河南四个城市,做了一个相同的动作。 郑州、濮阳、平顶山、济源,它们不约而同,举行了同一主题活动:“企业家日”。 一座城致敬企业家,是诚意;四座城的“同频”,则是强烈的风向标。 河南多地为何不约而同地将“企业家日”定在11月1日?举行企业家日背后,又有何深意? 01 为什么偏偏是11月1日
时间的背后,是政治的深意,是发展的逻辑。 时钟拨回五年前。2018年11月1日,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那次会议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郑重宣示,一扫迷雾,给市场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定力。 这一天,因此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节点。 追随核心,对标中央。各地纷纷行动,将这一天赋予特殊意义。 深圳是“先行者”,于2019年率先法定设立“企业家日”。在河南,濮阳、鹤壁成为早期的实践者。 郑州、平顶山、济源等经济重镇的加入,让11月1日在河南形成了强大的“集团效应”。 选择一个共同的日子,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标”意识。它向所有企业家表明:河南的各级党委政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支持企业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自觉,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呼应。 各地的“企业家日”活动,虽然形式各有不同,有座谈会、表彰会、政策发布等,但内核统一:尊商、重商、安商、富商。 02 座位之变背后的逻辑之变
细节是风向标。而会场座次,是最直观的细节。 在郑州的企业家日活动上,三个细微之处,耐人寻味。 第一,座次安排。会场第一排,不再是领导的“专属区”,而是郑州市领导与企业家“交叉就座”。一个座位的改变,打破的是无形的层级,建立的是平等的对话。 第二,介绍顺序。开场后,主持人优先介绍的,是身披绶带的企业家,其次才是与会领导。顺序的调整,意味着主角的切换。 第三,表彰环节。55位优秀企业家,全体登台,无一遗漏。这不是“选几个代表”的象征性荣誉,而是对企业家群体毫无保留地集体致敬。 在平顶山,则是在“平顶山企业家日”到来之际,召开了一场“恳谈会”。会场内不分台上台下,当地市领导和局委负责人与企业家围坐在一起,掏心窝子交流。 而在“济源企业家日”到来之际,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来到部分企业,送鲜花、问需求、解难题。 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上门”,无论是“交叉坐”还是“围着谈”,这些细节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河南,政府的角色正在深刻转变——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从“给我上”的指挥,变为“跟我上”的陪伴。 03 “同日”背后的紧迫感
各地在11月1日高规格举行“企业家日”活动,背后是强烈的现实紧迫感。 全年收官在即,四季度是定全年、保全局的决战阶段。 就在10月28日,河南省召开了“奋战四季度坚决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动员部署会”。 此时,对各地政府来说,稳增长的压力空前,稳企业就是稳经济的基本盘。 在这个节骨眼上,郑州等四市举行“企业家日”,其用意深远。 一方面,是为今年的最后冲刺“加油鼓劲”。通过高规格的礼遇,向企业家群体表达敬意与感谢,激发他们“拼”的劲头,带领企业开足马力,全力冲刺。 另一方面,更是为明年的开局“储能蓄势”。经济的活力源于信心的传导。政府给企业以确定性,企业才能给市场以确定性,给就业和税收以确定性。 这场仪式,本质上是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信心灌注”。 它明确告诉企业家:在河南,你们不是“外人”,是“自己人”;你们的发展,就是河南的发展;你们的难题,就是党委政府要着力解决的课题。
当然,除了11月1日,河南也有地市将5月18日定为“企业家日”,例如,洛阳、南阳等。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致敬企业家,已成为河南各地的共同动作。 城市与企业家,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一天的仪式感,不如365天的获得感。尊重要落到实处,服务要体现在细节。 民营经济好则河南经济好,民营经济强则河南经济强!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行动。 总策划:王仁海 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记者:梁德宝 米方杰 王琳 ( 编辑:tln ) |
河南四城同日“过节”,主角只有一个∣豫观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6 打印

- 上一条:贴息1%!河南推出“豫农担—救灾贷”
- 下一条:超1600家豫企组团再赴进博之约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