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 > 正文

从“双十一”这面镜子看消费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11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歌

  又是一年“双十一”。

  站在第17个年头回望,这场始于2009年“光棍节”的线上促销,早已从一场“无心插柳”的试水,演变为席卷全域的国民消费现象。

  作为一名消费者、曾经的“剁手党”,我也曾深夜12点守在屏幕前,手指悬空、心跳加速,只为抢在第一时间凑满减、付定金。那时的“双十一”,是数字的狂欢,是流量的盛宴,更是消费者与平台之间一场关于耐心与技巧的博弈。

  时间无声溜走,如今的“双十一”也变得看起来“静悄悄”。我的购物车里依然会有几件心仪的商品,只是不再有熬夜的冲动,也不再为凑单而购买不需要的东西。当“双十一”的周期从一天拉长到一个月,当复杂的优惠规则回归“一件立减”的朴素,自己的消费行为也悄然改变——更从容,更理性,更注重实际需求。

  身边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从熬夜拼单到理性选购,从追逐低价到看重品质,17年的“双十一”历程,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消费者从冲动到理性、从盲从到自主的心路历程。这场始于情绪驱动的促销狂欢,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在回归商业的本质,那就是对消费者时间、选择和体验的尊重。

  这样静悄悄的“双十一”也引发许多讨论。它是否已经完成使命?是否正在失去存在的意义?

  或许,我们不应该再用过去的标尺衡量今天的“双十一”。对电商平台来说,这场一年一度的消费盛宴依旧是行业的“创新实验场”、市场的风向标,体现着消费的新趋势;于普通消费个体而言,“双十一”这场“压力测试”仍在持续推动着物流提速和购物体验的优化。可以说,如今的“双十一”已不局限于数字的狂欢,而是逐渐沉淀为一个稳定的消费仪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从“双十一”这面镜子里,我们既能看到自己消费理念、购物习惯的变化,也能清晰观察到中国消费市场升级转型的路径。当喧嚣逐渐归于平静,“双十一”终将会走向平淡,但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