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从古到今,每一朵浪花都诉说着华夏文明故事,每一寸堤岸都铭刻着黄河人岁月的痕迹。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水文泥沙所王冰洁博士,致力于黄河水沙关系研究,常年奋战在重大水利工程泥沙设计和调水调沙工作一线。扎实的专业学识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让她在黄河保护治理的壮丽事业中,以青春之力,如水赴壑,将安澜答卷写在大河之中。
溯源 “为民治水”赤子之心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黄河相处共生,沉淀下的对水的敬畏,激励着黄河人奋楫前行。 当王冰洁站在黄河堤坝上,看奔涌的河水沧浪而去,深深体会到无数黄河建设者付出的青春和智慧。 今年7月份,王冰洁(右一)带领团队在小浪底水库库区测量 1991年出生的王冰洁是西华县人,这里曾是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洪水形成的黄泛区。 小时候,她常听老人们讲黄河的故事:花园口决堤后,河水顺着贾鲁河下泄,被淤塞的赵口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在黄淮之间形成了大片黄泛区,河水泛滥成灾,给原本是富庶之地的豫东平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146万间房屋及650万亩良田被淹没,无家可归的百姓以草根、树皮果腹。劫难后的黄泛区可谓是“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 “老人口中洪水带来的灾害,深深触动了我。儿时的记忆中,‘黄河’‘泥沙’‘洪水’这些字眼,如同种子长在了我的心里。”王冰洁说。 高考填报志愿时,王冰洁将水利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原因很简单,我出生的地方曾是黄泛区,我想为国家做点事情,为黄河做点事情。”王冰洁说,水利关系到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她从小就对水利有很大兴趣,相信自己会在这个行业有一番作为。 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王冰洁也曾有过留在北京发展的想法,但为了发挥自己所学所长,她决定回河南,到最需要她的地方去。2021年10月,她进入黄河设计院,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水库调度与河道治理、水旱灾害防治等工作。 勇拓 “人水和谐”水利工程新局面 青春的定义,不只在字典里,更在脚踏实地的躬身笃行中。 王冰洁所在的水文泥沙所是一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争创一流”的铁军队伍,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倾囊相授,也有乐于助人的同事并肩作战,为她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广阔平台。 多年来,水文泥沙所紧紧围绕服务治黄工作主业主责,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的有关工作。主要有:黄河干支流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及各阶段规划修订的水文泥沙分析与水利计算;黄河调水调沙预案及防洪预案编制;黄河下游、宁蒙河段、禹潼河段、潼三河段等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确保黄河保护治理重大规划、治黄战略工程前期、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等各项关键任务顺利推进,王冰洁所在团队长期保持着高强度、高效率工作状态。曾有与黄河设计院相邻的省直单位工作人员打趣说:“有时我们加班到晚上九点多,出单位门看到黄河设计院办公大楼还灯火通明,瞬间就觉得自己没那么累了。”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冰洁围绕黄河治理保护实际需求,先后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为黄河水沙调控、防洪减灾、生态保护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科研产出方面,她参与编写著作2部,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身份在《水资源保护》《Geomorphology》《Catena》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EI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相关成果在领域内逐步产生影响力。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撰写的《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成因及对策研究进展》,因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入选《学术精要》(2025年9~10月)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和高下载论文。 “落点” 把事业化作人民福祉 治黄一线的青年们怀揣理想、坚定信仰,把一腔热血融入黄河安澜的事业中,把青春足迹印在大河之畔,我们看到的是奇迹,见证的是美好。 在水文泥沙所,王冰洁是泥沙专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她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完成古贤工程、某大型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泥沙问题研究论证工作。 谈起这些项目,王冰洁非常自豪。她说,能为大国工程筑基,自己的付出经纬纵横在祖国的江河湖海,就像时代丰碑巍然矗立于大地上,这是对她和同事们精彩的人生注解。 2024年,王冰洁围绕古贤库区淤积形态、坝区漏斗形态、支流来沙淤堵干流形态及影响因素等泥沙问题,开展了大量资料梳理、分析与总结工作,参与完成古贤初设及泄水孔洞进口防淤堵研究等相关报告7项,准备工程布置有关泥沙问题论证材料10余项,有力支撑了古贤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及相关专题研究。 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参与古贤坝前漏斗形态的论证。王冰洁说:“‘门前清’是多泥沙河流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影响因素是坝前泥沙漏斗的侧向边坡。我们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综合运用实测资料分析、物理模型试验、经验公式计算、类比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反复验算推敲,最终为古贤水利枢纽布置设计时漏斗横坡取值提出建议,为底孔建筑物及电站厂房布置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古贤工程已开工建设,他们水利事业的落点,已化作增进人民福祉的愿景。 “安澜” 用科研追求换万家灯火 时代变迁,攻坚克难的战场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水利人对安澜的追求。这样的追求,被赋予更加磅礴的实践伟力和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科研的价值,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实践中更加具象。 防汛对黄河来说是头等大事。自2022年起,王冰洁就直接参与黄河干支流水库群实时调度工作。 汛情就是命令,王冰洁和同事们始终保持汛期“战时”状态,特别是在调水调沙关键时期,她和技术团队根据来水来沙情况和水库蓄泄状态,滚动计算调整调度方案,密切跟踪分析水库排沙效果,时刻紧盯黄河下游河道在大流量过程中的河势演变与工程状况,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测资料分析经验,精心准备各类防汛会商材料,提出的技术建议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王冰洁在工作中 作为项目副总设计师,她编制的《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过流能力复核报告》荣获公司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参与完成的《黄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参与编制的黄河调水调沙预案在汛前和汛期调水调沙生产运行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科学制定水库调度方案、精准控制洪水、优化水沙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024年6月下旬,黄河下游遭遇较重旱情,来水偏枯,保障供水安全刻不容缓。王冰洁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近期黄河干流重点水库应急抗旱调度方案》的拟定,为科学精准调度水工程、全力保障黄河中下游应急抗旱供水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2025年汛前调水调沙期间,为精确控制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水位平稳对接,深入研究库区支流拦门沙坎动态变化对调度的影响,她和团队成员不畏盛夏酷暑,奔赴小浪底水库支流畛水河河口实地观测,获取了拦门沙坎形态变化的第一手真实数据,及时反馈给后方方案调算团队,为调度决策优化提供了宝贵现场信息。 王冰洁和伙伴们很少休息,即便是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假期,加班对他们来说也是常态。 有一次,假期到了,她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离家不远,放假回来吗?爸妈想你啦。”王冰洁想了想,说:“嗯!好,我回去陪你们。” 在老家,王冰洁守在笔记本电脑前,一边工作一边陪母亲说话。 母亲开始心疼了。之后,再到假期,母亲便不说让她回去了。母亲知道,冰洁孝顺,但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以水为笔” 把青春写在黄河事业上 黄河流域一代又一代的水利人“治水兴邦”的初心从未改变。 青春如水赴壑,王冰洁和同事们投身黄河安澜的壮美事业,以梦为堤,筑起家国安康的生命线;以水为笔,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王冰洁和同事们一起,从宏观研究到微观技术应用、从黄河泥沙演变规律分析到参与黄河干支流水库群统一调度,贯穿了黄河保护治理“增水、减沙、调水调沙”的全链条,为黄河复杂水沙关系的科学调控贡献了力量。 王冰洁深知,所获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更离不开团队伙伴的通力协作。她说:“我和同事们要继续坚守黄河保护治理第一线,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创新的思维,投身于‘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在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破风远航。” 大河奔涌,初心不改。和王冰洁一样风华正茂的青年们,正用青春汗水书写安澜答卷。他们与祖国同频,与时代共振,在新征程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早已奏响。 ( 编辑:tln ) |
【黄河文化系列报道】王冰洁:将安澜答卷写在大河水沙里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12 打印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