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讲究,不得不向祖先致敬。 在古代, 为了煮肉,祖先们制作了四面均镶嵌了纹路的方鼎; 为了盛酒,制作了做工复杂、纹饰瑰丽的方壶; 为了展现那掩盖不住的绘画天赋,他们竟然在墙壁上作画; …… …… 动手能力极强的中原人民, 凭借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中华宝藏, 穿越时空长廊, 一起从这些千年瑰宝中,感受他们的“讲究”人生。 讲究的人生 从“头”开始 说起古人的“头”, 不禁让人想起古装剧中那些女子精致绝美的发型。 相信大家有和我一样的困惑: 如果中午小憩一会儿,发型岂不乱了? 古人的智慧,让你“高枕”无忧。 三彩童子荷叶枕,陶器,宋代,长33厘米,宽16.5厘米,高15厘米。1977年在位于河南省上蔡县的宋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根据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记载, 从宋代的三彩荷叶童子枕,到隋代、唐宋时期的陶瓷枕, 这些造型逼真、制作精美的枕头深受祖先的喜爱。 祖先们为什么会喜欢用又高又硬又凉的枕头呢? 原来,古人尤其是古代女子头发很长,发髻梳好后重新整理比较麻烦, 但用上这些枕头, 人的头颈会被枕头托起,不触碰床面,发型自然也就不会被弄乱。 除了“保护发型”, 这些枕头还有消暑养生、辟邪祈福、存放零钱等作用。 由此来看,“藏私房钱”这种事也是有传统的。 古人的镜子 主打的就是仪式感 在古代,一面镜子,咋还有仪式感? 原来,这个“仪式感”,来自镜面上精致的纹饰。 就从周口市扶沟县出土的唐代的骑马狩猎纹镜来看,这件直径28.5厘米、重4.3千克的国宝,形状为八瓣菱花形,其镜面除了有骑士执鞭策马的场景,还镶嵌了山川、飞鸟、蜜蜂、蝴蝶、花卉等连贯有序的自然景色,真实再现了唐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的狩猎场景。 据了解,古代铜镜普遍以圆形最为常见, 到春秋时期,陆续出现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各异的镜子, 到了唐代,开始盛行花形镜, 宋代较为流行钟形、瓶形等不规则形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光流转,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清,造镜艺术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手办 在河南出土的中国国宝级文物中, 有许多“小宝贝儿”可称为古代人的“手办”。 震惊!河南博物院惊现一颗大萝卜!上面竟然还趴着一只蝈蝈! 在河南博物院收录的众多馆藏文物中, 有件宝物简直可以假乱真—— 这件由河南博物院自民间征集而来的象牙萝卜国宝,长27厘米,重165克,栩栩如生,且至今色彩鲜明。整颗萝卜宛如刚从地里挖出一般,分外水灵,令观者不禁想一尝它的鲜脆。 河南博物院里有一对从光山县出土的青玉人首蛇身饰,这一对国宝外径3.8厘米、厚0.2厘米,出土于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其造型独特,雕工细腻,由人首和蜷曲的蛇身构成,据介绍,它们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对人首蛇身形玉饰,或许代表了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 在河南博物院二层,摆放了一座彰显汉代时期富豪生活的缩影——彩绘陶院落, 这件国宝通高84厘米,长130厘米,宽114厘米,是河南至今出土的最大的明器建筑模型。这件国宝为陶质,分为主体院落和田园两部分,模型整体规模宏大,比例精当,刻画细腻。 如果放在现代,这绝对是让人哄抢的热门“手办”! 小编深知以有限的篇幅无法将中原地区众多的文物宝藏完整展现。 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即将开启,何以中国?来河南寻找答案! ( 编辑:tln ) |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8-15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