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整个社会的希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对法律的了解比较淡薄,很容易对网络游戏沉迷、上瘾。即日起,在河南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大河网推出系列栏目“e法豫说”,共同关注网络安全,特别是提升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本期大河网联合漯河市委网信办推出《网海沉迷》视频,警惕那些伸向“网瘾少年”的黑手。
<ifram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460px" id="dhVideo" preload="none" src="https://player.dahe.cn/player_new/?rmvideo=true&videosrc=https://rmfile.hnby.com.cn/rmstroage/video/20240902/2adb8b5c45ef4793873c81f35def80d5.mp4&imgUrl=https://rmfile.hnby.com.cn/rmstroage/video/20240902/2adb8b5c45ef4793873c81f35def80d5.jpg" style="width: 360px; height: 60vw; display: block;" width="100%"></iframe> 大河网讯 “老铁,这局干得漂亮!” “晚上把你妈手机偷过来咱继续组队啊!” “走,熬夜吃‘鸡’去!” “网游成瘾”,单看只是一种不良习惯,但如果放在一个未成年人身上,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问题——易烦易怒、不爱与人沟通、言语暴力、厌学叛逆等等。 “我快死了,拉我一把!” 当我们仔细观察正沉浸在网络游戏中的孩子时会发现,他们会因为紧张刺激的游戏剧情变得异常兴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打打杀杀”。 “这BOSS有点难打啊!” “兄弟你手游端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总听不懂自己家孩子说的话了。“网梗”层出不穷,根本来不及“补习”。 “才上小学,就上网学这么多烂梗,以后还怎么学成语、学知识?”网友曾经沧海提出了让许多家长同样头疼的问题。 在还是“花骨朵”的年纪网游成瘾,童年在虚无缥缈的“打打杀杀”中度过,却忘记抬头看看这清清朗朗的世界。 莫让网络诈骗黑手伸向“网瘾少年” 今年年初,广东一小孩拿其母亲手机玩游戏时,诈骗分子以游戏需要解冻为由,诱导小孩使用远程控制平台后被诈骗了38997.95元人民币; 今年2月份,江西德安县一8岁小孩在拿着奶奶的手机玩游戏时认识了一个自称可以免费领游戏皮肤的人,随后小孩根据对方指示下载某软件后共享屏幕,对方将其奶奶身份证及银行卡信息获取后转走其卡上9971.35元; …… …… 近年来,打开新闻总能看到“未成年人遭遇网络诈骗”的字眼,记者根据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诈骗案例,汇总出以下几大类常见骗局: 一、免费领取游戏皮肤、游戏装备骗局; 二、破解“防沉迷”模式骗局; 三、买卖游戏账号骗局; 四、冒充明星加入“粉丝群”骗局。 鉴于当下伸向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黑手”手段隐蔽、花样层出不穷,记者暂时梳理出以上这些常用骗局。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家长及孩子牢记以下这些反诈小技巧,“黑手”便不能轻易得逞。 这些人悄悄“守护未来” 打游戏、刷视频、网上购物……在刚刚结束的暑期,许多家长都感受到自家孩子与网络的“感情”有多深。 近期,为防止网络诈骗借助游戏、短视频等载体向未成年人伸出“魔爪”,以及无良商家诱导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消费等,河南省委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合力织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网,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访工作。 全省涉网监管部门成立工作组,到省内各大电商平台、MCN机构,以及走访暑期未成年人有可能逗留的场所,如网吧、电竞酒店等,详细了解企业及商家是否贯彻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及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等。同时,省委网信办工作组还为企业及商家送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指引》,旨在为企业熟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序合规经营提供指导参考。 “无诈可反”作为全社会的终极目标,需要未成年人、家长、学校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网络诈骗不是嘴上说说,谁都有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让我们行动起来,时刻保持警惕,让网络诈骗分子永远不能得逞。(刘思嘉) ( 编辑:ycl ) |
e法豫说丨反到极致便无诈 莫让网诈黑手伸向“网瘾少年”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05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