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茜 )浏览新闻、聊天交友、购物付款、休闲娱乐……随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渐渐从通信工具,发展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通过互联网延伸出的各种功能,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低头族”不断壮大,一种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新型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出现。
据了解,“手机依赖症”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过高,从而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旦手机不在身边或电量不足,就会很不自在;假如手机没有信号和网络,还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严重的还会经常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那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存在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大家如何看待“手机依赖症”?近日,记者对此进行调查了解。
现象:不分年龄“低头族”越来越多
日前,有媒体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智能手机上花费170分钟,除去睡觉的8小时,也就是平均五六分钟看一次手机。2017年,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显示,患有“手机依赖症”的青年比例为73%甚至更高,超出人们的想象。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过度依赖手机在年轻人中已成为普遍现象。
“走路发微信,吃饭看视频,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说他离了手机不能活,根本不夸张!”家住市区黄河路的秦先生表示,他的儿子今年21岁,正在外地上大学,每次放假回家,“陪伴”手机的时间远远多于家人,“我经常教育他少玩会儿手机,但他根本不听,有时候半夜去他卧室,还能看见他钻在被窝里玩手机,也不知道手机到底有啥好玩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每次聚会吃饭,朋友们总是用这个网络上流传很广的段子来调侃我。”今年27岁的霍建波在市区某机关单位上班,他坦言自己也是“离不开”手机的人,每天上下班路上都会拿着手机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洗澡也要把手机带进浴室放歌听,假如手机没电了,就会特别着急,充上电第一时间就要打开手机看看,总感觉自己错过了些什么。
实际上,过度依赖手机的不仅仅是年轻人。市民陈女士的母亲今年54岁,退休后也“爱”上了玩手机。“最近微信里有一个叫‘跳一跳’的小游戏特别流行。有一天中午回家,我发现我妈居然也在玩,分数还挺高。那段时间她经常午觉都不睡了,一直玩游戏。她还给手机里下了不少应用程序,专门让我教她用。因为玩手机经常低着头,她后来颈椎病都犯了。”陈女士无奈地说。市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6岁的儿子刚刚放寒假,她准备把儿子送到奶奶家过寒假,但是儿子说什么都不肯去,原因居然是奶奶家没有手机和WiFi,他觉得很无聊。陈女士特别纳闷,儿子这么小,居然就对手机有了依赖性。
影响:手机不离手让你“伤痕累累”
低头族越来越多,殊不知过分使用和依赖手机,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提及玩手机的负面影响,许多市民都深有体会。对于经常熬夜的市民郑琳琳来说,手机让她“又爱又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明知道手机里没啥可看的,但就是放不下,不玩会儿压根儿睡不着觉。睡前玩手机,导致我天天晚上熬夜,已经养成了凌晨才睡觉的习惯,白天上班经常没有精神、萎靡不振。”郑琳琳说,她邻居家的小女孩今年刚上小学六年级,之前特别喜欢看书,自从家人给她买了手机,小女孩每天回到家就抱着手机玩,书也不看了,成绩直线下滑。市民王先生也表示,去年有段时间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经常拿着手机玩,导致记忆力明显下降,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特别影响工作效率。
三门峡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杨银良称,过度使用手机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首先,长期对着手机屏幕,尤其是晚上躺在被窝里玩手机,会损坏人的视力,容易造成近视、斜视、散光,或加重近视度数,而高度近视容易导致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科学研究也表明,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长时间使用手机浏览网页会导致眼睛干涩,增加眼部疾病发病率。其次,手机产生辐射,日积月累会对大脑产生影响,让人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让人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如果颈椎受到的压力增大,还容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杨银良说,过度玩手机还会影响睡眠,打乱人体生物钟,长此以往,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沉溺于手机,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一些人容易丧失与人当面交流的能力。长期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接触,人就容易与社会脱节,孤独感倍增。”三门峡益缘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方楠告诉记者,如果人们一味依赖手机,被其“奴役”的话,会给心理和社交带来严重影响,由此产生更多的心理隐患。
记者上网查询后发现,过度依赖手机,还容易造成各种事故,甚至危及生命。2012年10月,湖北一名17岁女生外出与同伴聚餐,边走路边玩手机,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的深坑,经抢救无效死亡。2017年,郑州一名16岁男孩因为姐姐不让玩手机,一气之下,跳河轻生。今年1月30日,江苏一女子因为太专注于玩手机,结果把孩子弄丢,报警称怀疑孩子“被拐”,最后才发现孩子走失后早已被邻居带回家……此外,近些年因使用手机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过度使用手机,也成为许多悲剧的根源。
原因:方便快捷获得心理满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大部分人都了解过度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但对手机还是“欲罢不能”。
“我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手机中开始,在手机中结束。”家住市区崤山路的陈雨涵说,每天清晨叫醒她的是手机里设置的闹铃;出门上班,她会使用打车软件叫车;午饭时间,外卖APP可以让她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她还可以通过手机看电影、理财、网购,甚至交水电费,而且就算是线下消费,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完成付款。手机的各种附加功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由此可见,依赖手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智能手机方便快捷的各项功能。
“频繁使用手机也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方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手机成为人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此时不会用手机,就会显得这个人已经“out”了,所以很多中老年人也开始努力学习使用手机。采访中也有市民表示,他们会经常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其实是在逼着自己稍微关注一些近期流行的东西,毕竟周围人都在关注,如果自己不了解,不免会觉得被时代所抛弃。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较大,一些人找不到情绪的宣泄口,往往也会选择通过手机释放,例如在网上发状态、发心情,获取粉丝关注,刷存在感,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此外,手机还可以让人减少独处时的焦虑惶恐,帮助人们逃避面对面交流,打开另一个和世界交流的渠道。“因为面对面交流是实时发生的,一些人害怕临场表现不佳,于是喜欢通过发消息、表情和图片,向别人呈现自己想要表现出的样子。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络聊天很健谈,当面聊天话却很少。”方楠说,还有一部分人,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手机上,单纯是因为太无聊,通过手机休闲娱乐,排解郁闷,打发时间。如果自制力较差的话,对手机的依赖性就会与日俱增。
办法:客观正视摆脱网络依赖
那么,如何摆脱“手机依赖症”?方楠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把控能力,摆正手机在学习生活中的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其次,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转移注意力,自觉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惑,尽可能降低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第三,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和户外运动,比如运动健身、郊游等;第四,可以尝试断网,或者试着关机,通过自我约束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
“对于爱玩手机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大多都是内心孤独、缺乏关爱的。对此,家长应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或者积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读报、手工制作等,充实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方楠表示。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三门峡市妇联兼职副主席郅利聪认为,“手机依赖症”是近些年逐渐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网络成瘾症”(即网瘾)的一个类型,即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于包括“手机依赖症”在内的“网络成瘾症”的诊断与鉴别,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大多数心理学专家都会从时间标准和情感依赖程度上界定,但是这背后所反映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却不容忽视。“摆脱手机和网络依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不需要恐慌于自己过度依赖它们,但是也要客观正视这一问题,合理地使用这个‘工具’,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郅利聪说。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 |
信息时代 你是否有“手机依赖症”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2-08 打印

- 上一条:2017年我市工业增速 跃居全省首位
- 下一条:锣鼓配丝竹 奏响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