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刘晨宁 )一进腊月,渑池县果园乡东安头村村民姚富民就坐不住了,打电话、发微信、挨家挨户上门喊人,他要把老伙计们聚到一起,抓紧时间排练十盘曲目,为渑池县元宵节民间艺术汇演做准备。
日前,记者见到了56岁的姚富民,他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盘的代表性传承人。渑池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十盘又名十番、十番鼓、社盘,因为演奏时需要用到一种由10个小铜锣组成的“云锣”而得名。相传,十盘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多在古代皇家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和道观寺院祭祀时进行演奏。传说名相姚崇返回陕州故乡养老时,女皇武则天特赐其家中可以演奏十盘,以示敬重。后来,十盘渐渐与豫西地区民间音乐融合,变成集打击乐和吹奏乐于一体的交响音乐,成为寻常百姓逢年过节、婚嫁集会时的娱乐形式。十盘演奏时云板击节,碰铃相辅,管子合奏,另有中音笙、低音笙各两盘,竹筒四根协奏,多演奏古典曲牌,其基本定调为古乐“凡字调”,即现在的降E调。随着时间流逝,目前,在三门峡地区仅有东安头村的艺人们可以演奏。
“经过长期融合演变,现在十盘演奏要用到管、笙、笛、云锣、三弦琴、古筝等10多种乐器,完整表演一曲,至少需要18个人参与,场面非常壮观。”姚富民告诉记者,1982年,20岁的他在村里的庙会上看见几位老人演奏这些乐器,虽然当时还不知道十盘为何物,但他被那古朴和谐、明快热闹的曲调深深吸引,当即缠着这些老人要跟着学。“我当时连谱子都不认识,这些长辈们用的还是古代的工尺谱,靠他们一点点口口相传,我学会了吹笙,并重新抄录了祖辈流传下来的30多首古曲。”
据了解,为达到层次分明、感染力强的音乐效果,十盘演奏的排练过程非常烦琐,各种乐器要不断磨合调试,一首曲子至少需要练习1个月才能成型。凭着这种匠心精神,东安头村的艺人们既能演奏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苏武牧羊》《泣颜回》《伯牙访友》,也能演奏欢快热闹、喜庆吉祥的《状元游街》《大仕朝元》,这些古典曲目至今仍很受欢迎。
姚富民告诉记者,他听村里老人说,1957年,十盘曾被渑池县选送到开封市参加河南省民间器乐大赛,赢得极高赞誉。2011年12月,当得知十盘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姚富民非常开心,更加下定决心要好好把十盘传承下去。由于大家平时都忙着干农活、打工,姚富民就趁着晚上召集大家练习曲子、熟悉乐谱。考虑到村里就剩20多个人懂十盘,且年龄均偏大,他就给年轻人讲十盘的故事,发动他们参与演奏,目前已有四五个年轻人愿意跟他练习。“十盘是东安头村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姚富民逢人就说这句话。在渑池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东安头村十盘团队曾到郑州参加仰韶文化周展演,到洛阳参加牡丹花会开幕式表演,并在2017年9月为三门峡竞选“魅力中国城”进行表演,均收获了良好效果。2013年6月,十盘演奏乐队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支代表队伍,到山东枣庄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并喜获三等奖。
近几年,每逢新春佳节,姚富民和乡亲们就要到乡里、县城里表演十盘,给大家送去古典韵味十足的新春祝福。“去年元宵节,我在街上看到十盘演奏,当时就震撼了,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厉害的民间音乐瑰宝,希望今年元宵节还能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21岁的张凌家住渑池县城,是武汉一所大学声乐专业的大学生,她表示自己已经搜集了一部分十盘资料,并希望有机会和老艺人们多交流,返校后把十盘介绍给学校的老师同学,为提高十盘的知名度作一点贡献。
为了让大家欣赏到更高水平的十盘演奏,2017年,姚富民多方打听,在渑池县城找到一位极懂乐理的退休干部,两人合作研究多日,在保留古风古韵的基础上,将现存的十盘曲目加以整理改编,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习惯。今年春节,他将按照重新编排的曲目带领大家排练十盘。几个月前,姚富民在郑州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时,还结识了洛阳伊川的十盘传承人,两人相谈甚欢,并相约在今年春节期间互相到对方的县里观看表演、切磋技艺。
据了解,记者采访前,十盘艺人们已经基本排练好了今年春节要表演的曲目,并仍在继续熟悉磨合。“平时排练很难凑齐人,可只要到了春节,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很积极,十盘已经成了我们东安头村过年的标志!”姚富民笑着说,“只要打起锣、吹起笙、拉起弦,一年的烦心事都丢到脑后了,新一年的日子呀,美得很!”
( 编辑:徐伟 ) |
锣鼓配丝竹 奏响春之声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2-09 打印

- 上一条:信息时代 你是否有“手机依赖症”
- 下一条:2018三门峡大学生新年音乐会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