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狠抓制度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段融合,全面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现将工作经验向全市教育工作者发布,请各学校学习借鉴。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善用“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抓手。自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以来,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围绕“大思政课”体系构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一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坚持“党委领导、多科协同、守正创新、五育融合”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机制。抓制度保障。学校建立领导带头抓思政课工作机制,成立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施方案》。该校领导参与听评课,对口联系思政教师,参与集体备课,主要领导为学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内容,形成领导带头“听、备、讲”工作制度,全面加强党委对思政课的领导。抓队伍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启动卓越教师培养工程,聘任学科首席指导教师,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基本功大赛,设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举办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和德育论坛。组织“铸魂育人思想政治建设研修班”到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地培训,支持教师出版专著、参与理论宣讲,引进多名公费师范生优化师资结构,努力建设一支以特级教师为引领、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抓教学改革。建立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群,推动思政课与其他科目融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出版《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程》,开设法律常识与案例分析、豫西乡土文化等40多门选修课,成立时政辩论社等学生社团,定期观看时政要闻,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劳动教育基地,相继开发函谷关研学基地、虢国车马坑遗址教学基地、庙底沟遗址博物馆、“非遗工坊”等课程思政资源,实施“项目化”“研究性”专题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 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政的“思政”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学校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有机融合、综合育人。 隐性与显性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同时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语文、历史等学科蕴含的思政功能,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渗透。育人与育分相结合。谈高中教育不能离开高考指挥棒,应试和素质两者也不全然对立,可以和谐统一。学校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注重核心素养的导向,提出“创新教育、创育新人”的课程思政理念,以各主干学科为依托开设拓展性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教师是主导,课外学生是主体。围绕校本课程实施,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基于兴趣的精品社团课程,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三 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这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教育合力的必然要求。讲好“小课堂”。抓好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是前提、教法得当是关键。课程层面,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思政课为核心,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思政课程群,做到课程方案的同向同行;教法层面,研究总结了“三维六步教学策略”,即“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数据支撑”三个维度;“自主预习、展示评价、合作探究、点拨指导、检测反馈、纠错提高”六个步骤,“预、展、议、导、测、评”六字方法,实现课堂高效。统筹“大课堂”。学校科学引导思政课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交互,及时回答学生,使之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避免“小课堂”落入脱离实际的说教。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开设“风云时政”公开课、举办时事热点辩论赛、开展每周新闻评论活动、开设国旗下思政公开课等,有效促进了思政理论的内化与外化。善用“云课堂”。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走出传统思维,守正创新,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重视网络阵地、用好网络资源,建设了安智校园系统,既解决了手机管理问题,又便利了家校共育。 四 校园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立德树人成效是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学校有精神、教师有情怀、学生有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学校精神文化。 挖掘校史资源。校史是学校特色之根。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拥有百年历史,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校名,文化积淀深厚。学校成立校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校史馆,制作校史专题片,将党史学习与校史学习相结合,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历史自信和情感认同,取得良好效果。涵养学校精神。学校设置“校魂石”,提炼形成“自强不息、弘毅致远”的学校精神,弘扬“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办学传统,树立以省级首批“教育世家”刘寄园老师家庭,“中国好同桌”李鸿坤、刘同宇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楷模,在《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反响强烈。建构理念体系。学校践行“完善人格、超越自我”的校训,坚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多元卓越、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培养“忠诚爱国者、理性思想者、终身运动者、责任承担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育人目标,以“理想·担当”为教育主题,着力打造弘毅德育课程,创新素养课程,自强学子课程。擦亮文化符号。学校潜心培育、着力打造“自强不息、弘毅致远”成人礼,“弘毅致远”夏令营,“青春向党、不负韶华”毕业典礼,“问道函谷关”徒步研学,“国旗下思政公开课”等多个精品文化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涵养师生精神的重要载体。而校史文化、地域文化、楹联文化、传统文化、创客文化等在潜移默化中则给学生以情操熏陶和励志启迪。(三门峡市一高党委书记、校长 高超杰) |
落地生根 提质增效
精心构建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体系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3-16 打印

- 上一条:打造富民廊道 实现农民增收
- 下一条:中国(三门峡)苹果产业技术发展大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