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每一条路都是回家的路”——第二届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柴锦玉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打印

  文明薪火,两岸共燃。10月25日,适逢首个台湾光复纪念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讨会于仰韶文化发现地渑池盛大启幕。两岸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以“仰韶文化 两岸根脉”为主题,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文明寻根之旅,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探寻文明基因,凝聚民族共识,以文化纽带拉近心灵距离。

  一场穿越七千年的对话

  以仰韶为舟,以学术为桨,我们溯流而上,驶向文明的源头。这场研讨会,是思想的火花碰撞,更是情感的暖流交汇。

  当谈起那些从黄土中苏醒的珍贵遗迹时,会场内暖意融融,情意切切,充满着亲切与温暖的气息。

  在陶与火中,看见祖先的微笑。一位来自台湾的学者动情分享:“当你捧起一件彩陶,能感受到它的温度。那不是火焰的余温,是文明最初的体温。”一句质朴之言,道尽跨越千年的血脉相连。

  大家在致辞中不约而同地回溯那条奔流了七千年的文明长河。从百年前仰韶村遗址的惊世发现,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亲致贺信,仰韶文化始终是连接中华民族的精神灯塔,是奔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共同记忆。

  文明的密码,镌刻于仰韶彩陶的纹路之中。国台办培训中心原主任王杰教授,以“中华审美基因”破题,阐释文化认同的深层力量:“仰韶彩陶的简洁纹样、秩序之美,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审美底色,更影响着台湾的文创设计与文化表达——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笔,两岸审美同根同源,共同指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科学的发现,为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实注脚。渑池县领导在致辞中引用研究成果:“仰韶先民DNA测序研究显示,全国各地汉族人群57%至92%的遗传成分,源自以仰韶村古人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这与台湾屏东恒春遗址彩陶文化研究遥相呼应,用科学实证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深刻内涵。”

  “一地六千岁,一眼看百年。”三门峡市特约社科专家侯俊杰介绍了仰韶文化发现、发掘和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华两岸创业投资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台湾社科院院士赖文鑫,致力于两岸历史文化研究。在其《从仰韶到两岸:我们共同的文明血脉与未来》的发言中,他提出了一个触动人心的问题:“在我的研究工作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为什么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开篇第一章,必定是源自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答案,就镌刻在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里。”

  黄河奔流,星斗换转。我们在此重现远古家园的晨光,解读彩陶纹饰的无字天书,勾勒文明交融的壮阔图景……超越地域的局限,将仰韶文化置于满天星斗的宏大格局,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探讨,更是让两岸同胞共同触摸民族童年的脉搏,聆听那来自远古深沉而有力的文化心跳。

  陶土之间叩问华夏初心

  同样的根脉,同样的心跳。最动人的,是两岸学者心灵上的同频共振。

  台湾文化研究者红马林从仰韶文化与台湾史前文化的间接联结、近现代学术研究与文化认同等方面谈起。

  “我们的习俗,对宗祠的敬重、对族谱的珍视,正是仰韶时期社会观念的千年延续;我们的情感,对故土的眷恋、对团圆的渴望,是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与会嘉宾不仅用心倾听,而且也带来了他们不同视角的独特思考。当话题展开,研究角度虽不尽相同,但心底那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深情,却完全相通。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则从核心关联逻辑和历史、文化、经贸乃至家族渊源与姓氏基因等多维角度,探究“中原大地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学者陈改君另辟蹊径,以“舌尖上的共同体”为切口,探讨豫台饮食文化互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嵌入机制研究。

  台商、中华新住民交流协会会长卢月香的分享尤为恳切。她从最初的商业寻觅者,转变为两岸文化的寻根者与传播者。她激情感怀:“站在渑池这片承载七千年文明体温的土地上,我忽然明白,此行是一场漫长的‘回家’。我们脚下的,是中华文明破土而出的原点;我们跨越海峡,更像是一场跨越七千年的‘认亲’。我们归来,不为凭吊废墟,只为印证那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在陶器展陈前,两岸嘉宾驻足交流。在那些绘着古老纹饰的陶器面前,他们眼中流露出同样的好奇、同样的惊叹,以及同样身为文明传承者的自豪。

  两岸和鸣共谱文化新章

  海峡隔不断文脉,岁月冲不淡乡愁。

  一位台湾民意代表分享了她的40年仰韶情缘:“初中历史课本上的仰韶彩陶,如今真实摆在眼前。作为祖籍河南的炎黄子孙,第一次踏上渑池土地,触摸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根。”她坦言,须让台湾年轻一代重新找到文化之根,避免成为“无根的浮萍”。

  台青代表谢建鋐的讲述更具时代气息。2022年他曾来过三门峡,在录制视频节目中“客串”仰韶文化博物馆讲解员。那段经历令他难忘:“在讲解的过程中,望着眼前那长长延伸的灰土墙,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仰韶古人的背影汇入了沧桑的时间洪流,耳边隐约听到了先祖们原始的呢喃……”他在社群媒体撰文分享经历,在岛内青年中引发共鸣。此次重访渑池,他感慨道:“仰韶文化的挖掘与凝练,让包含我在内的台湾青年,得以循着先祖传唱的渺渺之音,深入古老中国的历史时间轴中,在文明的传递和继承里寻找自身的精神站位、形成文化自信。我始终认定,文化的延续就是将内核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外在的长久习惯。看中国精神要看千家炊烟、万家灯火,更要看根植于每位国民心中强大而又令人自豪的文化自信。”

  一位台湾文创工作者展示了他的作品——一把精致折扇,上书酣畅墨迹:“每一条路都是回家的路。”拳拳之心,引发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文明的印记,诉说着共同的来处;文化的厚土,孕育着时代的机遇。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我们不仅要仰望历史,追溯源头,更需将深厚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共创未来的磅礴动力。我们要共同深化这根脉的探寻,创新这根脉的传承,携手开创这根脉的未来。让“仰韶彩陶”活起来,进行 “文明的转译”,使其纹样走上国际舞台,化身年轻人爱不释手的文创潮品。让“渑池风物”香起来,共享“土地的馈赠”,发挥台湾精细农业和品牌营销优势,打造带有“仰韶印记”的健康佳品。让“文化体验”火起来,打造融合两岸智慧的“仰韶文化研学村”,探寻“心灵的契合”,让全球华人找到真正的文化归属感。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薪火相传。

  七千年前,仰韶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第一堆篝火。七千年后,我们于此重聚,不仅要共同深化这文明根脉的探寻,创新这根脉的传承,更要携手开创这根脉的未来,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跨越山海的磅礴力量。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