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咚锵,哩咯咙咚锵锵锵,伙计们呀……”铿锵的鼓点穿透黄土高原的秋日晴空,高亢的唱腔在陕州地坑院中回荡。今年国庆假期,来自各地的游客涌入这里,沉浸式体验一种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陕州锣鼓书。10月15日,三门峡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暨2025文化旅游发展大会观摩现场,参观者纷纷为之动容点赞。 这门从黄河岸边孕育而生的曲艺,历经千年流变,从击鼓敬神的“神鼓书”,到民间巷陌口耳相传的自娱自乐,到登上国家级非遗的殿堂,如今,已成为一张承载豫西文化、声动四方的文旅“金名片”,在文旅融合的时代大潮中焕发新生。 非遗“火”起来: 从“深闺”向大众的转型 国庆期间,陕州地坑院7号院人头攒动。上午10时刚过,观众区已座无虚席,有的游客只能站在后面踮脚观看。“每天4场演出,场场爆满。”陕州锣鼓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秦仙绸脸上洋溢着喜悦。 “三皇治世留根源,留下鼓乐开丝弦。”一段代代相传的开场白,揭示了陕州锣鼓书与古代祭祀活动的渊源。相传锣鼓书艺人为纪念“三皇爷”(伏羲、神农、黄帝),每年定期聚会竞技。从祭祀之礼到民间之声,历史长河中,陕州锣鼓书不断发展,是研究中国曲艺演变、蒲剧发展的重要样本,其曲牌音乐、表演形式,为探索民间艺术生态提供了鲜活素材。如今,陕州锣鼓书在时代浪潮中“老树发新枝”,涌现出王小丑、秦仙绸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断被注入新时代的表达。 陕州锣鼓书火爆的场景并非偶然。2021年,陕州锣鼓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份“国字号”认证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当代生命力的肯定。我市文旅部门迅速制定“非遗焕新”计划,从场地、资金、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陕州地坑院景区提供固定演出场地,文旅部门安排专业录制,新闻宣传部门全媒体推送……一系列组合拳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最让我感动的是年轻观众多了。”秦仙绸说,“以前都是老人家听,现在很多‘90’后、‘00’后专门来打卡,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技艺“活”起来: “一人多能”的艺术魅力 “锣鼓一响,万人空巷;丝弦一拉,不想爹妈。”这句质朴的谚语,生动印证着陕州锣鼓书的艺术魅力。 陕州锣鼓书表演形式独树一帜。演出现场,“座帅”同时操作鼓、锣、镲等七八种乐器,一人分饰多角却游刃有余。其他表演者围坐两侧,按行当分角演唱。表演在说唱间,将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 这种“一人多能”的表演形式,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艺人们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表达的最大化。 如今,这一特色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开场锣鼓一响,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太震撼了!”来自陕西的大学生李悦感叹道,“一个人就是一支乐队,这才是真正的‘民’星艺术家!” 陕州锣鼓书演出场所“不拘一格”,秉持“不说历朝大段,专说筐箩针线”的独特风格,曲目丰富多彩。传统书目多围绕劝孝、劝善等历史故事展开,新编书目则紧密结合时代需求,聚焦政策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 曲目创新也让古老艺术保持活力。“说到底你就是一个懒不干,一心想把政府粘……”荣获河南省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两口子吵架》,生动批判了脱贫攻坚中的落后思想,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紧扣时代脉搏,成为最受欢迎的保留曲目之一。每逢演出,台下年轻的游客笑得前仰后合——乡土艺术的魅力穿越时空,依然能精准地戳中当代人的心事。 近年,陕州锣鼓书先后登上央视《魅力中国城》《乡村大舞台》等全国性舞台,同时也走进各类“非遗课堂”,展现出新活力,实现了更广泛的普及。 传承“热”起来: 美美与共的多元路径 每周三下午,陕州区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锣鼓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孩子们学习基本鼓点,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非遗进校园彰显着传承的希望。老师说:“孩子们热情很高,有的已能完整表演小段了。” 在陕州区,这样的非遗课堂已经覆盖全区23所中小学。区文化馆还开设了公益培训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 秦仙绸牵头成立“陕州锣鼓书传习中心”,免费收徒传艺。用她的话说,先广撒网“育苗”,再一步步筛选培养目标种子…… 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学习这门艺术。“以前觉得土,现在发现这是宝贝。”28岁的张明原本在外地打工,看到家乡锣鼓书越来越受欢迎,毅然回乡拜师学艺。 夜幕降临,地坑院的演出刚刚散场,意犹未尽的游客围着老艺人请教鼓点技巧。老艺人说:“老祖宗的手艺,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真感到欣慰。” 文旅“融”起来: 创新表达的崭新舞台 2016年,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开园,7号院成为锣鼓书的固定舞台。秦仙绸带领班社常年驻唱。每年上演超千场表演,吸引超20万人次观看。古院听古书,未成曲调先有情。“游陕州地坑院,听陕州锣鼓书”成了游客必打卡的体验项目。 探索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陕州锣鼓书的振兴并非孤例。在陕州地坑院,非遗的创新表达随处可见。捶草印花、剪纸等非遗文化,通过21个文化主题院落生动呈现。非遗项目被融入游览动线,游客“移步换景、景中赏艺”,可随时“邂逅”原生态的艺术瑰宝。 这种“古民居+非遗+特色表演”的模式,为传统艺术提供了常态化展示平台,让静态的景区“动”起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双向赋能。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非遗+”融合模式,通过跨界联动餐饮、文化、旅游等领域,积极构建文体商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条,让传统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老古董”,而是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亮丽名片,为地方文化传承与消费升级注入新动力。在河南省开展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评选中,陕州地坑院景区成功入选。 天空无限任飞扬。全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暨2025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之后,陕州区成立工作专班,围绕锣鼓书理论研究阐释、表演剧目创新、宣传推广传播等制定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保护传承工作。近日,已策划启动“鼓韵非遗·唱响黄河”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陕州锣鼓书展演,同时积极对接华强方特集团,依托地坑院独特民俗建筑与非遗资源,以声光电技术打造高科技展演项目,增强游客互动体验,让陕州锣鼓书这张“文化名片”更加出彩。 锣鼓书朴素高亢的声腔在崤函大地传扬,这穿越千年的艺术,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续写着属于黄河文化的新篇章。 ( 编辑:tln ) |
陕州锣鼓书:鼓韵传千年 文旅焕新声
本报记者 柴锦玉 通讯员 贾忠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打印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