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走近阳壶古道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03   打印
       一直以来,很想写一写位于河南渑池黄河南岸的那条阳壶古道,可总是提笔又搁,深感这条古道太过厚重,无从下笔。

第一次探访古道是在2021年的3月23日,万物复苏,春和景明,山花烂漫,溪水潺潺,陪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三门峡市特约社科专家尚柏仁先生一行踏访古道。

第二次再访古道是在2024年的8月11日,三年后再访古道,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远山如黛,感慨万千。

第三次行走古道是在2024年的8月14日,为写好这篇文章,邀请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宋海刚做向导,再次走进古道。初秋时节,天高云淡,万物竞秀,草木葱茏,这次拜访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

据《渑池县志》记载,阳壶古道始自山西太原,经榆次、侯马、梨树、皋落、王茅、亳城,到达垣曲县黄河阳壶渡口。而后从阳壶村东的峡谷入山南行,经河南渑池县南村乡的关底、东关、金灯河进入新安县,再经石井、北冶、仓头及孟津横水直通洛阳。河南省境内全长约90公里,其中在渑池县南村乡段现存大约20公里。

阳壶古道又称春秋古道,因春秋时期途经黄河边的咽喉险关——阳壶古城而得名,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史料记载阳壶古城这段黄河因地震、水患等多次改道,阳壶城也随之多次搬迁,渑池县南村乡当地有“三迁阳壶”之说。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开始下闸蓄水后,阳壶古城被淹没消失在黄河水面之下。

阳壶古道作为古时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整修,最大规模的修治是在北宋时期(公元977年)。据《宋史.吕蒙正》记载,北宋吕蒙正担任监丞职务时,“参领”营造板筑事物,曾监修阳壶古道,故此道又称“吕蒙正道”。北宋是阳壶古道最鼎盛的时期,此道也是当年山西运城出产的潞盐、绛县盛产的黄芩等中药材进入中原的主要运输通道。

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所立的“平治道涂碑”上记载,渑池县阳壶村与山西垣曲县东滩村各设渡口,渡船互开数年,方便往来行人,但是自阳壶至丹石坡的道路“山环绕崎岖,林木障蔽险阻”,车骑负担者经过此处,无不心惊胆战。正当阳壶、东滩两村筹资拓修此路时,临汾曲沃县人王炼贞捐银50两,道士王一静捐出募化的全部银两,共集资200多两用来修路,终于使道路“崎岖平,险阻除”。

目前,河南渑池境内阳壶古道保存较为完好的有两段,南村乡东关村段到金灯河村桥沟段约5公里、金灯河东段至石井沟口段约4公里。古道用料就地取材,用片石和卵石铺砌,宽约2—3米,蜿蜒曲折,逶迤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部分道路已被灌木丛覆盖。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18年,渑池县政府对古道的东沟至五神庙段进行了保护性维护,并发现有记载阳壶古道历史的各种石刻、碑刻遗迹16处。2018年底,阳壶古道入列“中国十大古道”。

在阳壶古道东沟东段,凸出的红色岩石上有一块摩崖石刻,长约1.2米、宽约0.8米,竖刻着“下马牌”三个大字,遒劲挺拔,器宇轩昂。从东关村向东行约一公里,古道路面平铺的一块石头上刻有“洛宁”二字,疑为维修古道时该段为洛宁人所筑,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干完的工程都要刻字留名。在路边茂密的灌木丛中一块巨石突兀,上面镌刻着神秘的三角型、方型、圆型岩画图标,据当地村民讲,这些图标指向离此不远的凤凰山巅,有可能是“藏宝图”。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公元前697年,东周的第二个皇帝---周桓王姬林就葬在古道旁的凤凰山上,后将此山改名为桓王山。

今年67岁的村民宋小拴,祖辈都居住在阳壶古道旁的东关村,该村位于黛眉山西麓,是一个典型的豫西黄河岸边的古村落。他说小时候就听父辈们讲,过去村中有个大牌坊,上面的石柱、石碓、石雕非常精美,解放后拆掉盖学校用了。以前古道旁有铁匠铺、骡马店、驿站、饭铺,山西的客商从洛阳进货途经这里,都要在这儿住店,为骡马饮水饲料。现在店铺没了,村里还保留着不少老物件,其中就有一盘巨大的石碾每次可装粮一担二,上世纪50年代村民们还在使用它碾谷子。穿越东关村的这段古道因道路偏僻,基本还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山豁的山神庙、栎树坡的驿站,虽历尽沧桑还依然耸立。

在黄河的波涛声中,在这条古老而神秘的古道上,每一粒沙土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缕风都传递着古老的智慧。公元1127年,金兵欲从黄河北岸的白浪渡河南侵,渑池阳壶人张玘变卖家产,招兵买马,随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翟兴抗击金兵。公元1132年春,他曾带兵攻下被金兵占领的洛阳城,公元1162年,在解海州之围时被流矢击中,血染沙场,后葬于古道南面的桓王山下,宋高宗赠张玘为正任观察使,赐谥“忠勇”。相传,当年闯王李自成曾率大军北上,受阻于黄河南岸无法渡过,在阳壶古道旁的关底村安营扎寨,三天后天降大雪黄河结冰助其大军过河。类似的有记载的故事和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3000年斗转星移、征尘狼烟、世事沧桑,古道承载着人类的艰辛、商贾的兴衰、历史的变迁,镌刻着文明发展的印记,寄托着无数人的乡愁。站在古道上远眺黄河落日,秋风吹过,“刷刷”的树叶摇摆,仿佛还能听到远去驮队马帮的銮铃声。

千秋风雨话沧桑,古道尽处是吾乡。阳壶古道就像一座“富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凝结了豫晋两省、黄河两岸人民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标杆。阳壶古道是脆弱的历史遗存,保护好阳壶古道,传承、利用好阳壶古道,不断创新古道文化,发展古道旅游经济,让饱含历史风霜的古道重新焕发活力是山西垣曲、河南渑池两岸黄河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梁小卫)


( 编辑:sb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