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清晨五点半,天才蒙蒙亮,陕州区张茅乡东村的一排蔬菜大棚里已经忙碌起来。高廷伟坐在轮椅上,熟练地在番茄架间穿梭,摘下一颗颗红彤彤的西红柿。他的电动轮椅后面挂着一个自制的小推车,待装满蔬菜,他就要赶往附近的早市。这是他一天忙碌的开始,也是这个曾历经风雨的家庭,如今充满希望的日常。 今年37岁的高廷伟,皮肤黝黑,衣着朴素。曾经,他开了一家修车铺,在一次工作中,因为下雨地面湿滑,千斤顶脱落将其砸伤,致使他脊椎损伤,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那时候觉得天塌了啊!”父亲高拴旺提起往事,眼里仍会泛起泪光,“当时把孩子送到郑州进行医治,前后花了大概20多万,这对我们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巨款了,但是为了孩子,为了以后的生活,我们得顶起来。” 然而,命运似乎特别爱捉弄这个家庭。为了早点还清外债,第二年,高廷伟的父母商量着去买点鸡苗回来养,谁承想回来的路上出了车祸,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但是高廷伟的母亲没有抢救过来,就这样离开了他们。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家庭彻底破碎,“当时我们家已经山穷水尽,可以说连100块钱都拿不出来,除了经济上的窘迫,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命运为什么对我们这么不公平?”回想起那段黑暗的经历,高廷伟不禁叹息。 但生活的齿轮从不会因叹息停转。2017年,扶贫政策来到了张茅乡,乡里用扶贫资金建起了蔬菜大棚,还能给贫困户提供无息贷款。父子俩看着这机会,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冒了出来:“再拼一把!”他们承包了两个大棚,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开始学着种菜。“收入还可以,干劲儿也足了,人也慢慢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了。”高拴旺说,随着技术日渐成熟,大棚从两个扩到五个,父子俩凭着日复一日的苦干,终于在今年还清了近30万元的债务。 平时在大棚里,高廷伟总想着多帮父亲分担些。打秧、摘菜、打包装筐……这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他从不落下。可看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还要忍着腰疼挑着担子一趟趟把菜从大棚里运出来,他急在心里。起初,他尝试以铁丝为简易轨道,把桶挂上去推拉运菜,可第二年铁丝就不好用了。后来,他又从网上看到一个大棚内安装滑轨的视频,于是便利用自己之前修车的技术开始研究组装。最后,他利用蔬菜大棚的横梁做支撑,在大棚靠边的一侧装上了滑道,下面焊接上4个铁钩子用来挂桶,推一趟就能轻轻松松运送约100斤的蔬菜。“原本把蔬菜从大棚里摘好挑出去,一个工人一天得150元,现在节省了不少开支。”高拴旺自豪地说,“在我们这一带的蔬菜大棚里,我们家是第一个装这个滑道的,很多种菜的人都来我的大棚里参观!” 其实,刚受伤那两年,高廷伟也曾一蹶不振,把自己锁在家里不愿见人。“刚开始他坐都坐不住,胳膊也没力气,想挪个地方全靠别人抬。”高拴旺记得清清楚楚。后来靠着坚持不懈的康复锻炼,高廷伟的身体渐渐好转,上肢力量也一天天增强。在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处,他参加过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班,学了生活自理方法和手工技能,还认识了不少“轮椅朋友”。蔬菜丰收时,他总开着电动轮椅,隔三岔五给他们送些新鲜菜,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如今,高廷伟的生活已然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卖完菜,8点到电子配件厂加工数据线,下午下班后再回大棚帮忙,一直忙到晚上9点。问他累不累,他笑着摇头:“不累,能干活心里就舒服,越干越有劲!”债务还清了,高廷伟对未来更有盼头了。他想坐着轮椅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也琢磨着联系电子配件厂,带着“轮友”们一起增收。 “现在有时还会收到异样的眼光,但没关系,人只要想活着,怎么都能活好!”大棚外,骄阳照在高廷伟黝黑的脸上,而他眼里的光,比阳光还要明亮。正如关心他的网友所说:“身体的不便,或许让高廷伟的生活多了些挑战,但他依然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活出了精彩,真的很了不起!” ( 编辑:tln ) |
三门峡“轮椅”青年:凭双手和智慧走向“新生”
本报记者 王梦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11 打印

- 上一条:“舌尖上”的公益坚守
- 下一条: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