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花开中国 锦绣崤函”系列报道之五

文旅融合之花——古今交融的华彩盛宴

本报记者 王婉媚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22   打印

  崤函古道栉风沐雨,黄河波涛奔涌千年。

  三门峡,这个坐落于豫晋陕三省交界的千年古城,承载着仰韶文明曙光与丝路遗韵,文旅融合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近年,我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聚焦聚力做好“文”的文章,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崤函大地上文旅融合新业态接连涌现,新场景活力迸发,文旅经济开创新高,成为助推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有力引擎。

  从非遗技艺的现代演绎,到历史遗迹的科技活化,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路到天鹅湖畔的翩跹舞姿,从地坑院里的烟火气息到《大秦烽云》的实景光影,三门峡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谱写了一曲“古今交融”的华彩乐章。

  以文塑旅:文化装点旅游新画卷

  以文塑旅,赋予旅游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函谷关,这座屹立于三门峡的雄关要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是古代军事与文化的重要象征。

  3月14日,“紫气东来·问道函谷”2025年《道德经》文化艺术周活动在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幕,通过展览、演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与文化展示。

  “旅游景点要想吸引游客,必须有文化特色。”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灵宝市以函谷关与《道德经》为核心,举办《道德经》文化艺术周,推出大型实景演绎节目,打造“函谷论道”等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函谷关作为文化圣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游客接待量与满意度双提升。

  今年“五一”期间,函谷关景区推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首个大型“水上铁花秀”《函谷盛境》,白天开展《楚汉争关》《玄宗祭祖》等实景演出,夜晚呈现铁花秀,全天精彩不断,吸引游客延长游玩时间并带动二次消费,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2.91万人次。

  5月9日,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内人潮涌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陕州剪纸、皮影戏等非遗表演轮番上演,20名泰国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坑院又称“地下四合院”,被称为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地坑院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陕州区尚存近万座地坑院,该区近年来陆续对100多座地坑院进行修复性建设,并集中开发建设地坑院核心游览区域。

  因“特色民居文化”、“非遗剪纸”展示、“陕州锣鼓书”展演等特色文化的加持,如今,陕州地坑院已成为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亮丽名片。

  以文塑旅,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将厚重的文化和秀美的风光转化成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我市坚持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节点化,持续打造仰韶文化传承保护区文化地标,推动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三门峡大坝黄河文化旅游区、陕州地坑院非遗文化旅游区三大片区建设,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呈现在景区中,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推动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

  以旅彰文: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机

  以旅彰文,为文化传播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祥地,仰韶村遗址在2021年迎来焕新升级。仰韶文化考古遗址公园开放后,通过AR导览、数字沙盘、沉浸式考古体验等项目,将距今5000年的彩陶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互动场景。游客们不再只是隔着玻璃观看文物,而是能亲手“烧制”彩陶、模拟钻木取火,在体验中触摸文明起源的温度。

  崤函古道,这条横亘千年的丝路遗迹,曾是商旅驼队穿越秦岭的咽喉要道。如今,我市明确提出建设打造崤函古道(石壕段)世界文化遗产集群,在旅游宣传推广、产品体系、空间线路、形象展示等一系列工作中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崤函古道历史文化地位,把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让广大游客和青少年学生在此深切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依托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的虢国博物馆,以馆藏珍品“玉鹅”“玉凤”等文物为灵感源泉,推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造型精美的冰箱贴、手机支架、茶具,每一件文创产品都巧妙地融入虢国文化元素。“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超出想象,他们愿意为‘新国潮’买单。”虢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以仰韶文化为核心,我市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新建庙底沟博物馆、中流砥柱博物馆,对仰韶文化博物馆、虢国博物馆等场馆进行数字化提升,“三门峡古代文明历程”互动投影系统、“三门峡黄河文化遗珍”魔墙互动系统、“文物精粹”多媒体互动展柜系统等数字化成果展示,球幕影院、全息投影、VR场景再现、裸眼3D等现代科技强势赋能,让游客通过互动体验,触摸历史脉络,了解仰韶文化。

  仰韶系列彩陶服装和“华夏之花”陶如意、仰韶彩陶木刻文创产品精彩亮相,上新博物馆主题黑卡烫银明信片、吊坠冰箱贴、彩陶盆冰箱贴、宝轮寺塔纪念币、精品文物系列香薰片等,吸引众多游客欣赏选购……文创产品成为延伸消费链条、传播文化特色的有效载体。

  “文明探源·仰韶文化主题游”考古研学列入全省首批文物主题游,仰韶村考古遗址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华夏溯源研学之旅线路,“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研学课程获评沿黄九省(区)研学旅行联盟“沿黄十佳精品课程”……

  我市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通过建强文旅经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仰韶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着力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推动建设文化强市。

  融合发展:文旅繁花绽放新活力

  文旅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撬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5月17日至25日,第三十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暨中部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在我市举办。

  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作为黄河流域举办时间长、影响力强、群众参与度高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已成为我市弘扬黄河文化、促进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此次活动期间,“穿越时空的对话”老子数字人形象全球首发,通过全息投影、AI交互技术,让2500年前的哲人“走”出典籍,与公众展开智慧对话。此外,戏曲艺术周以“名团+名家”模式展现河南戏曲艺术独特魅力,形成“传统戏曲+现代传播”文旅融合新场景。

  把优质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有支撑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我市积极打造“演艺+体验”沉浸式、互动式夜游新场景,举办陕州地坑院灯会,不断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加大文创产品开发推广力度,全市文创产品总量1200余种;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不断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精心策划举办星空音乐节、儿童嘉年华、篝火晚会等活动,以节造势、以节聚客,推动形成更多“三门峡创意”,“点燃”城市文旅消费新活力,打造文旅经济新亮点。

  从仰韶彩陶的纹路中走来,向天鹅翩跹的未来奔去,我市文旅融合实践证明:当文化扎根土地、当旅游拥抱创新,“古今交融”便不再是口号,而是一场生生不息的盛宴。

  千年文明与当代审美相遇,山水风光与人文故事相拥,三门峡不仅让游客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还让文化自信在山水之间生生不息。

  文旅融合之花,正在这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