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陶轮旋梦处 童声溯千年

本报记者 葛洋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8   打印

  日前,虢博社区的志愿者和学生们走进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公益课堂社会教育活动。 资料图

  编者按

  “暑”动崤函,热力升腾。今年夏季,三门峡依托“黄河明珠”的独特禀赋,以山水为幕、文化为魂,激发暑期经济蓬勃生机。从峡谷漂流的清凉激荡,到博物馆的文脉传承;从璀璨夜市的烟火升腾,到研学园地的指尖陶艺……游客量与旅游收入显著攀升,“凉资源”加速转化为“热经济”,“到此一游”正升级为“深度体验”。这不仅是一场夏日的文化盛宴,还是三门峡深挖文化潜力、激活消费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本报刊发“‘暑’动崤函 热力升腾”系列报道,让我们透过这组报道,感受黄河岸畔澎湃的发展脉动。

  彩陶转盘飞旋,陶土在指尖渐成古朴器型。7月27日,三门峡日报社小记者在黄河文化窑洞艺术街区体验仰韶彩陶制作,触摸7000年文明的温度。今年5月新开放的仰韶文化体验园地,正以沉浸式体验掀起暑期文旅热潮。

  作为中国首个以现代考古学方法命名的史前文化,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掘并命名。如今,这座2000平方米的体验园地内,传统窑洞与现代展陈巧妙交融:文创区陈列着复刻彩陶;文化访谈区每周六的专家座谈座无虚席;修复直播间里,文物修复师正演示陶片拼合技艺。

  “亲手制陶才懂祖先的智慧。”河南大学生马梦欣专注绘制花瓣纹时,海南参观团的学生们已在隔壁揉捏陶土,带队教师感叹:“从半坡到庙底沟,陶土让孩子们触摸到了华夏文明的源头。”

  “谁知道庙底沟彩陶为什么多花瓣纹?”庙底沟博物馆展厅内,11岁的刘雨欣手持讲解器提问,观众席传来阵阵回应。这个暑期,该馆“小小讲解员”招募令吸引50余名中小学生报名,经过公开选拔,23名少年最终上岗——最小的仅三年级,最大的即将升入高中。

  4D电影《小彩陶历险记》观影、展厅探秘、彩陶绘制……系统培训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7月23日首批讲解员持证上岗,截至26日已完成10余场公益讲解。“起初紧张到手心冒汗,但观众的掌声和鼓励让我找到了自信。”刘雨欣轻抚工作证笑言。母亲李女士发现:“孩子回家主动查史料,这份文化自觉比分数更珍贵。”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内,孩童们依礼作揖,仿佛穿越西周时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社教老师以这句古语为引,将稚嫩身影引入文明长河。孩子们小心翼翼穿戴弁冠、深衣,对镜模仿“趋礼”“拱手礼”。“穿上汉服,课本里的文字仿佛有了温度。”12岁的张子涵体验周服后说。

  暑期以来,虢国博物馆的“古礼课堂”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量创历史新高。当孩童身着西周服饰讲述“假途灭虢”典故,当《诗经》名句从童声中流淌而出,沉睡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

  此外,三门峡市博物馆通过创新文化体验活动,成为青少年探寻历史的重要窗口。该馆推出金石博古画暑期公益课堂,吸引大量青少年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孩子们在宣纸拓印金石器物、绘制国画并题跋的“参观—学习—创作”全流程中,深入理解这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同步开展的“指尖上的金石绮梦”专题活动,特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鹏欣指导小记者创作,稚嫩笔触下流淌着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在技术赋能方面,该馆推出《崤函古韵舞新潮》线上社教活动,借助AI技术让彩绘陶马“奔跑”、武士俑“振臂”,22期创意内容结合传统节日与热点,赋予文物现代生命力。

  “游客现在更看重文化深度体验。”三门峡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这股文化热潮正推动全域联动:庙底沟博物馆加映4D电影,虢国博物馆走进社区宣讲并在抖音直播“虢国史话”,仰韶文化体验园地推出“陶艺+考古”沉浸式体验套餐。

  产业链升级效应显著。庙底沟文创店营业额同比增长40%,仰韶陶艺体验需提前一周预约;高品质民宿周末入住率超90%,卢氏县12家精品民宿暑期一房难求。“民宿火了,山货跟着出圈!”卢氏果农张大姐打包苹果时笑道。携程数据显示,三门峡高星民宿均价达680元/晚,带动农特产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倍。

  暮色中,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闭馆音乐轻扬,小讲解员们仍围坐交流见闻;仰韶陶艺工坊内,学生制作的彩陶坯体正入窑待烧。当别处游客在40℃高温中疲惫时,崤函少年身着汉服吟诵周礼,指尖流转7000年文明——这独特的暑期图景,恰如三门峡文旅的生动注脚:“凉的是温度,热的是日子。”

  博物馆里的童声、陶土上的印记,正将厚重文脉转化为生生不息的经济动能。历史与当代在崤函大地交织,文化自信正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现实图景,为城市发展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