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博物馆 编者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市发展的生命线。为全方位展现我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本报精心策划推出“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系列报道。我们将沿着黄河入豫至小浪底水库上游的轨迹,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家乡变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维度,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黄河沿岸的新面貌、新发展,邀您一同见证在母亲河的滋养下,家乡的美丽蝶变与人民的幸福生活。敬请关注。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土地,更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在黄河的激流中,“中流砥柱”不仅是一处自然奇观,更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永立潮头的精神象征。 今天,当我们在数字时代回望,如何让这一精神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中流砥柱博物馆以其独特的科技互动体验,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传承的创新典范。 在黄河中游,一座石岛巍然矗立,任凭惊涛拍打,岿然不动,自古被称为“中流砥柱”,这一自然奇观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经历了三次深刻的精神升华。 第一次是从“自然的砥柱”到“航标的砥柱”,古代船工视其为黄河航道的天然航标,在湍急的河水中指引方向。第二次是由具象的航标发展成为抽象的“精神的砥柱”,“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诗句,将砥柱意象升华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格象征。第三次则成为“救亡图存的砥柱”,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大合唱》以音乐形式将黄河精神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让中流砥柱精神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图腾。 这种精神在中流砥柱博物馆第一展厅得到了生动展现。其中有一项是游客参与漕运奇旅VR体验,可以感受漕船经过三门天险时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勇穿激流的惊险刺激。“体验过后,感觉黄河真的非常危险,我更加期待了解人类是怎么和洪水成为‘朋友’的?”来自河北的游客田先生说。 走进博物馆第二展厅“万里黄河第一坝”,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更为明显。三门峡水利枢纽作为新中国“治黄伟业”的第一座大型工程,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坝精神”正是中流砥柱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展厅中,立体设计的大坝施工现场栩栩如生,按下按钮,可以听到开工仪式的爆破号,零距离观看工人们操作挖掘机、采砂船、自卸车等机械的工作场景。在参观改建后的水电站时,不仅能看到溢流坝底孔、双层泄水孔等剖面图,还能扳动开关,看到大坝模型蓄清排浑、滞洪排沙时自带水流的工作原理。在展厅精心设计的“拍拍墙”前面,起初只看到用红色标注的蓄电并网、泄洪防汛、灌溉农田等几个词,用手轻拍其中一个词,暗色的大屏幕便立即转为该项功能的彩色动画演示,直观再现了大坝的重要功能。“太高级了,连蓄电并网都能用细如发丝的蓝色电流显示工作原理,这展示太牛了!”来自陕西的游客郭女士惊讶地感叹。 此外,“拦腰斩黄河”“大战‘龙宫’”“流沙走廊”等展览内容,均突出了科技、智能和互动的特点,全角度把“静”的黄河文化变为“动”的科普课堂。 走进新时代,第三展厅“大河安澜幸福来”将视角转向当下和未来,集中展示了三门峡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走好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成功推动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全力打造现代城市、诗意城市、宜居城市,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博物馆通过科技手段展示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态度。”游客们纷纷表示,面对时代浪潮和人生挑战,中国人民需要更多这样的“精神砥柱”,既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舒展于科技创新的广阔天空;既铭记历史的厚重,又拥抱未来的可能。激励大家无论何时,都要直面风雨、努力奋斗,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这才是黄河文化的真正传承,是中流砥柱精神在数字时代的生动诠释。 ( 编辑:tln ) |
“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系列报道之一
数字浪潮中的精神砥柱
文/图 本报记者 侯鹏云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