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27日,王震、王首道率领南下部队过黄河冰桥进入渑池 1944年12月,延安《解放日报》关于八路军活跃豫西的报道 9月下旬 中共河南省委就“九一八”事变向全省党团组织发出紧急通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号召人民反蒋抗日。三门峡地区各县学校纷纷组织起来,开展反日宣传,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查禁、焚烧日货,成立宣传队,到城乡宣传抗日。爱国学生的行动,成为三门峡地区抗日运动的开端。 1932年 冬 陕县县立小学、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九中学学生代表赴洛阳向国民政府请愿抗日。 1933年 5月 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者,陕县观音堂镇陈营人陈顺山积极响应,被编为同盟军第27军第一混成旅,任旅长。陈顺山的武装是三门峡地区较早进行抗日活动的民间组织。 1934年 春 设在陕州城的河南第十一区农林实验学校教务主任申中一(沈阳人),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宣讲进步书刊。受其影响,该校学生赵群一、赵建昌等秘密组织读书会,开展抗日宣传。读书会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秋 灵宝初级师范学校教师张俊杰(河南洧川人)在灵宝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会员荆启荣通过张俊杰的学生谢志勤给灵宝初级师范学校送来进步书刊,开展抗日宣传。 11月16日 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从鄂豫皖根据地的信阳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出发北上抗日。12月4日到达卢氏县叫河(今属栾川县),12月5日在卢氏货郎陈廷贤的带领下,沿着深山峡谷隐蔽前进,于12月8日经卢氏官坡等地,在豫陕交界的铁索关击溃反动民团,顺利入陕。1935年9月主力到达陕北,是红军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被誉为“北上先锋”。1937年7月,红二十五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成为参加抗日战争的一支劲旅。 1935年 10月 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抗日后,其留守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组建红七十四师。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红七十四师于12月24日改编为抗日南路军(对内仍称红七十四师)。1937年1月,抗日南路军向东开拔,进至潼关、灵宝间,阻止国民党亲日派部队入陕,后与红十五军团会师。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七十四师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留守处,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任务。 12月9日 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在北平大学、东北大学等校读书的陕县籍青年蔡迈轮、杨静峰、宁兆义等参加“一二·九”示威游行。在京的卢氏籍大学教授曹靖华,对学生的爱国运动给予大力支持,还在文章中讴歌这一伟大的运动。 12月23日 省会开封学生举行集会声援“一二·九”活动,在开封求学的灵宝籍青年任晨参加请愿和卧轨斗争,26日至29日在雪地卧轨4天,迫使省府答应学生要求,进一步扩大了抗日宣传的影响。 1936年 3月 关周光(山西芮城人)到卢氏县朱阳关小学当教员,在教师与学生中积极宣讲革命道理,宣传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6月 阌乡县第一小学校长王斌吾在北平由刘子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王斌吾回到阌乡从事党的活动。8月,中共北方局派党员刘居英到阌乡开展工作。下旬,阌乡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王斌吾为支部负责人。王、刘二人以学校为依托,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1月 绥远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陕州,从机关职员到工人、商人,纷纷自发捐款,慰劳绥远抗战将士。傅作义和绥远政府接电并收到捐款后,先后于12月3日、12日两次复电致谢。 12月 阌乡第一小学教师、中共党员任晨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声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任晨率学生于克法、樊志英北渡黄河,到山西太原参加了军政干部训练班,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 7月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北平求学的蔡迈轮、杨静峰、宁兆义和在济南供职的赵群一等陕县籍进步青年,先后回到家乡,联合当地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组织抗日救国后援会、“旅外同学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8月13日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的影响下,渑池县立师范学校、私立韶阳中学、教会尚德完小及女子完小50余名师生在县城福音堂开会,宣布成立“河南省渑池县抗日工作宣传队”(后改称渑池县战地服务团),在全县群众中开展抗日宣传。 10月 国民党骑兵第四师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光伟、孙迪仁等人在灵宝创办油印小报《战线》,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秋 卢氏县朱阳关小学校长关周光,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发动成立抗敌后援会,并发表《告全县同胞书》。抗敌后援会先后三次发起募捐活动。1937年冬,关周光派教师武汉三、马俊青,带领“学生抗日慰问团”到陕县慰问抗日伤员。 冬 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贺绿汀、崔嵬等文艺界人士的带领下,赴各地巡回演出,途经陕县时短暂停留,在陕县新生活礼堂为当地群众作了两场精彩演出,演出了小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 12月 中共豫西特委派联络员王祝萱到灵宝,向张俊杰传达特委批准他恢复组织关系的通知和要求建立中共灵宝县委的指示。12月下旬,中共灵宝县委成立。书记张俊杰,组织委员丁羡白,宣传委员张涛声、王雨晨,武装委员王光伟,青年委员杨松年,妇女委员买茵萍。灵宝县委受豫西特委领导,驻地灵宝师范。灵师学生在张俊杰和王雨晨的带领下,每天凌晨或傍晚排队绕城一周,大唱抗日歌曲,高呼救亡口号,被称为“怒吼”。 1938年 3月 陕县青年蔡迈轮经灵宝县委书记张俊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灵宝县委要求,在陕县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4月发展赵群一入党,5月介绍杨静峰入党。5月,中共陕县岳庙学校支部建立。校长蔡迈轮任书记,训育主任赵群一任组织委员,教导主任杨静峰任宣传委员。7月,岳庙支部改为中心支部。同年3月,为发展渑池共产党组织,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需要,中共新安县委派共产党员刘书景到渑池仁村。5月经刘书景介绍,赵进、郭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仁村支部,受新安县委领导。9月,新安县委介绍赵进、郭勇到陕北公学学习,仁村党支部活动停止。 6月 中共灵宝县委创办油印刊物《我们的生活》,以加强党的宣传和对党员的教育。 夏 灵宝师范、灵宝县中和一小的师生组成“大众话剧团”,下乡宣传演出。演出的节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菱姑》和《卖花姑娘》等。 8月26日 中共豫西特委召开各县组织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建立5个中心县委。9月上旬,偃师、洛宁、灵宝、新密、临汝中心县委相继建立。灵宝中心县委辖灵宝、卢氏、陕县、阌乡等县,书记张俊杰。渑池县党的工作由洛宁中心县委管辖。 9月 中共陕县县委建立,书记蔡迈轮,组织部长赵群一,宣传部长杨静峰,武装部长赵建昌,统战部长兀肇元,青年部长秦耀泽。 10月 刘向三受中共中央派遣在洛阳建立第十八集团军洛阳通讯处。11月,在渑池县东关小寨村建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即渑池八路军兵站)。兵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上层统战工作,掩护中共地方组织活动,接待护送过往干部,转运抗战物资等。1940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向渑池八路军兵站施加压力,共产党以抗日大局为重,主动撤销渑池八路军兵站,兵站大部分人员转移到山西太行地区。 秋 在陕县爱国人士王瘦梅等人的推动下,河南第十一区抗战话剧团成立。剧团排练了《放下你的鞭子》《重逢》《民族至上》等剧目,还渡过黄河到山西平陆孔从周的独立四十六旅进行慰问演出,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官兵们的杀敌斗志。 11月23日 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从延安奔赴中原前线,27日到达渑池八路军兵站。12月20日,刘少奇在渑池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论新阶段》的报告,听取了特委和各中心县委、县委的汇报,指出:要积极组织武装力量,准备日军侵占豫西时,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大力发展党,自上而下地建立各县的党组织;注意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开办训练班,训练党员干部;向抗日根据地大量输送干部和知识青年。会议后,还将灵宝、洛宁等5个中心县委改为地委。灵宝地委(后称陕灵地委)领导陕县、灵宝、卢氏、阌乡四县党的工作,洛宁地委领导洛宁、渑池、宜阳、新安四县党的工作。 11月26日 邓小平、杨尚昆、宋一平等在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奔赴华北抗战前线,途经渑池兵站,停留两天,由警卫排护送渡过黄河至关家兵站。 11月 为躲避日寇轰炸,省立洛阳师范和洛阳中学先后迁入卢氏山区。到卢氏后,中共洛师支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协助国民党卢氏县政府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洛师支部还把毕业生中的党员分配到卢氏、灵宝山区,让他们以公开的教师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1938年年底至1939年春 中共豫西省委在渑池八路军兵站举办两期党员训练班,共训练党员80余人。刘少奇在第一期党训班上首次宣讲《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并作中共党史的报告。 1939年 1月21日 刘少奇和彭德怀同乘火车离开渑池,到洛阳同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就八路军与第一战区部队协同作战、共同抗日问题进行协商。 1月 陕灵地委书记刘道安、组织部长陈少景调离。2月,豫西省委重新任命陕灵地委成员:书记蔡迈轮、组织部长赵群一。3月,蔡迈轮调离,地委工作由赵群一负责。 3月 中共豫西省委宣传部长郭晓棠在灵宝虢镇召开陕灵地委会议。会议决定:凡发展党员多的地方,在巩固中求发展;凡发展党员少的地方,在发展中求巩固;并强调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4月初 中共陕灵地委负责人赵群一到卢氏布置工作,与洛阳师范党支部负责人张象文、李振山、张心嵩接上关系。赵群一向他们传达省委指示,要求他们结合实际开办农民夜校,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积极发展党员。 7月 中共豫西省委重新任命陕灵地委成员:书记关周光(兼灵宝县委书记),组织部长赵群一(兼陕县县委书记),宣传部长赵致平。10月,关周光调离,赵群一任地委书记。 9月 中共卢氏县委在营子学校正式成立,书记赵致平,组织部长崔宗舫,宣传部长陈芝汉,青运委员张甲(又名张羽)、韩大化。随后,建立城厢、栾川、五里川3个区委。 同月,刘少奇第二次来豫,先后在洛阳和竹沟召开豫西省委和豫南省委扩大会议,传达了毛泽东的《反投降提纲》和党中央的指示。根据当时形势,决定撤销豫西、豫南省委,恢复河南省委。陕灵地委隶属河南省委领导。 11月21日 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柯棣华等从延安赴太行抗日前线,途经渑池八路军兵站,为兵站干部战士检查身体、注射防疫针,后由警卫排战士护送北渡黄河,到达关家兵站。 1940年 2月 中共陕灵地委书记赵群一调离。3月,河南省委派苗树棠接任地委书记。5月,苗树棠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后七大延期即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陕灵地委书记由赵致平代理,一直持续到1941年6月河南干部撤退。 10月 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灵宝、陕县县委合为灵陕县委,书记苗化铭。 12月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郭晓棠到灵陕地区视察工作,向苗化铭、狄俊民作了“注意隐蔽”的指示,并要求党员坚定抗日信念,保持高尚气节。 冬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团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敌演剧第三队到渑池常村(现属义马)休整。其间,排演《新小放牛》《败家子》《何必呢》《放下你的鞭子》《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剧目,到渑池县城、南村渡口、洛阳等地进行慰劳伤兵和募捐公演。抗演三队的抗日救亡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仇视。1941年春,抗演三队离开常村分散隐蔽。队员蒋旨暇不幸病逝于常村。 1941年 2月23日 中共中央根据截获的国民党顽固派企图破坏中共河南党组织的电报,决定撤退河南地下党区以上干部,由省委统战部长王志杰负责。不久,王志杰、邵文杰、苗树棠、杜征远等人从延安到达陕西关中照金镇,组织撤干工作。 3月 苗树棠先后到灵宝、卢氏传达中央撤干指示,研究撤干具体计划,对留下的同志作继续隐蔽的安排。 5月 中共中央接到郭晓棠发出的电报,得知豫西撤干计划未能落实,又派苗化铭回豫西再次传达撤干指示。6、7月间,郭晓棠、苗树棠、赵致平、苗化铭等一部分同志先后撤往延安,陕灵地区党的活动基本停止。 1942年 8月 中共河南省委政治传达员王桂吾被派到陕县、灵宝、卢氏,继续组织党员干部撤退。已撤退到陕西关中地区的陕灵地区党员干部参加延安整风运动。 1943年 夏 在灵宝学校任教的中共党员李昆芳、李云州、黄英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后,押往西安劳动营,黄英被折磨而死。 1944年 4月18日 侵华日军纠集9.7万余兵力发动河南战役。5月11日,日军共1万多人,从渑池的南村和白浪两处强渡黄河,进入渑池县境。5月12日渑池沦陷。 5月13日 日军第十二军组成“卢氏挺进队”。14日晚由嵩县出发,向卢氏县城逼近。20日,卢氏县城沦陷。日军到处烧杀抢掠,残杀民众500余人。 5月18日 日军占领陕县县城,继而向西进占大营、温塘。同时派兵控制茅津渡和太阳渡,并从山西调动兵力,增援向西作战。与日军作战的国民党第一〇六师、第八师撤退至灵宝。 5月中旬 洛宁开明士绅贺澍三组织起“洛卢人民自卫军第五支队”。李桂吾在洛宁庙山一带组织起“抗日游击队”。渑池的上官子平拉起“地方自卫队”。在洛宁党组织的推动下,10月,宜洛陕渑四县联防委员会成立,贺澍三任主任。 5月21日 国民党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率部在陕县南山张家河、秦家坡一带,与日军战斗,李家钰以身殉国。 5月下旬 陕县大营农民抗日武装袭击日军,毙敌70余人。 6月上旬 日军与国民党军在灵宝会战。国民党第五十七军第八师副师长王剑岳率部顽强抵抗。王剑岳左臂被炮弹炸伤,仍继续指挥战斗,迫敌后退。日军又重点猛攻,终因众寡悬殊,王部伤亡殆尽,王剑岳中弹殉国。国民党防线被日军突破后,日军相继攻陷灵宝、阌乡县城。 6月23日 陕县张村民间抗日司令部成立,司令颜芝兰,参谋长王道正。30日,张村民间抗日司令部在沟南袭击日军,日军溃逃,抗日军民缴获日本军旗一面。7月1日,张村民间司令部在庙上村袭击日军,毙敌30余人。 8月 中共党员尤继贤受党组织派遣回到陕县,组建抗日武装——陕县国民兵团,活动于宫前、南川一带。这一地区成为延安与三十八军联系的中转站,为三十八军的成功起义作出贡献。1945年6月下旬,国民党陕县县长张克俊指使霍俊法、牛普让等土匪武装,包围宫前南川。尤继贤、张西鼎指挥部队突围后,到达陕县抗日政府驻地李村,被编入豫西二分区陕洛独立团,尤继贤接任团长,蔡迈轮任政委。 10月31日 日伪军“扫荡”陕县张村塬,杀害群众126人,制造了“张村惨案”。11月1日,日军将抗日民众62人投入陕县庙上村深井内,死难57人,制造了陕县“血泪井”惨案。11月20日,日军“扫荡”陕县王村、张村、辛庄,残害群众100余人。 10月 抗日军民在陕县县城附近击落日军战斗机1架,生俘日军飞行员1名。 11月6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抽调第十八团和五十九团,共2000余人组成豫西抗日第二支队,政委刘聚奎。14日,刘聚奎率部队从济源渡过黄河,开始在新安、渑池、洛宁、陕县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 12月24日 中共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刘子久、区党委委员韩钧,率领干部队和晋绥八分区六支队从山西垣曲渡过黄河进入豫西,与刘聚奎二支队会师。 12月27日 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5000余人从延安出发向鄂、湘、粤进军途中,经山西垣曲过黄河冰桥进入渑池。29日,南下支队配合二支队在三十里铺打垮反动民军一个团,31日到达宜阳东赵堡。 12月30日 刘子久、韩钧、刘聚奎等会同洛宁中心县委负责人贺崇升,在新安县黑扒开会。会议决定:联合洛宁地方抗日武装李桂吾部、贺澍三部和渑池上官子平部,进击顽固派势力,打开局面,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2日至6日,洛宁李桂吾、贺澍三和渑池上官子平三支地方武装,在陕县观音堂、宫前一带与乔明礼部和张广居部激战。刘子久、韩钧、刘聚奎、贺崇升率二支队十八团、五十九团和六支队,向头峪、宫前一带顽军进击,乔、张部被击溃。自此,渑池县、洛宁北部、陕县东部和新安西部、宜阳北部连成一片,抗战局面基本打开。 1945年 1月中旬 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刘子久在渑池县南庄主持会议,宣布成立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刘聚奎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韩钧任军分区司令员,贺崇升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后增补李耀为地委组织部长兼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孔令甫为军分区副司令员,郭庆祥为参谋长。贺澍三、贺崇升先后任专员,张剑石任副专员。二专署辖渑池、陕县、新安、宜北、洛宁、孟津等县,驻地渑池西村一带。 2月上旬 中共渑池县委和渑池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委书记王舟平,组织部长安道平。县长上官子平,副县长张君英。 2月22日 中共河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戴季英、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率领陈先瑞三支队、张才千四支队和地方干部工作队渡过黄河。24日到达豫西二分区驻地渑池西村,与刘子久、韩钧、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支队会师。至此,豫西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实现了统一。 2月24日 蔡迈轮由延安到达豫西二分区驻地,二地委任命蔡为陕县县委书记,开展陕县党的工作。3月中共陕县县委恢复成立。 2月下旬 中共豫西二地委决定将随营学校改为豫西公学,地点设在渑池杨村、南段村一带。该校培训学员3期,达1000余人,这些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地方和部队担任基层领导。 2月 二分区对所属各县的地方武装进行整编。渑池上官子平部编为二分区独立第七旅,上官子平任旅长,王舟平任政委。洛宁李桂吾部编为二分区独立第八旅,李桂吾任旅长(李被汉奸杀害后郭连杰任旅长),方升普任政委。洛卢人民自卫军第五支队编入二分区特务团,贺澍三任团长,张范任政委。分区所辖陕县、宜北县的武装各编为一个大队。整编后的部队从旅到连的政工人员均由共产党员担任。 同月,陕渑独立大队成立。由渑池的史汉三部、观音堂的上官汉三部、段岩的周振标部、糯米沟的范明伦部等改编组成,归豫西二分区和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双重领导,驻陕县观音堂一带。 3月初 陕县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农会——柳沟农会成立。农会主席李向云,副主席乔光斗。 3月15日 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薛文高,副县长蔡迈轮(兼)、农会主席刘冰。此后,相继组建了陕县警卫中队(队长周子涛)、陕县县大队。 5月5日 中共豫西二地委在渑池西村召开渑池、陕县、洛宁、宜阳等县士绅会议。这次会议对稳定中间派起了一定作用,但也为一些反动士绅发动“豫西事变”提供了接头串联的机会。 5月上旬 陈冰之、周一清、王荣珍、王山富等由太岳区到渑池。陈冰之任中共渑池县委副书记,周一清任农民协会主席,王山富任县政府秘书,王荣珍做妇女工作。 5月16日 日伪军近万人,由陕州分两路进攻灵宝的寺河街和岔道口,企图与洛宁长水方面的日军会师卢氏。20日,日军占领石大山。为阻止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与日军在石大山展开激战。日伪军伤亡2000余人。26日,日军突破国民党军包围,逃回陕县县城。 5月22日 上官子平与匪首徐吉生、乔子荣密谋后,指使窜入渑池张大池区公所的土匪芮克正等,对张大池区公所进行突然袭击,当场打死区长岳毓海等7人。23日,上官子平召开其骨干会议,布置叛乱时间、地点等,并寻找借口将二分区派去的副旅长汪德清调离旅部。 5月26日 上官子平率部在渑池全县十二处动手,捕杀共产党员。渑池县委书记王舟平、副县长张君英、独七旅参谋长白云等42位同志壮烈牺牲。28、29日,陕县警卫中队队长周子涛、陕渑独立大队队长史汉三也相继叛乱,陕县党政干部牺牲32人,县、区政权被破坏,抗日武装被瓦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独八旅旅长郭连杰、团长赵连治也先后叛乱。上述叛乱统称“豫西事变”。“事变”发生后,二分区迅速从宜阳、洛宁调回主力进行平叛。经过洛宁的刀环寨、渑池的李庄寨和陕县的观音堂三次战斗,平息叛乱,稳定了局势。 5月底 中共豫西二地委、二专署重新组建渑池县委、县政府,县委书记陈冰之,组织部长安道平,县长赵东初。 7月初 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力量在宫前竹元村袭击日伪军——伪十一区保安团,俘其副团长以下30余人。 7月10日 中共豫西二地委印发《关于组织与建立本分区人民抗日自卫队武装的决定》,同时颁发《豫西二分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队暂行组织条例草案》,成立豫西二分区武委会,李耀兼任武委会主任,郑冈任副主任。 7月17日 国民党三十八军十七师在洛宁、卢氏起义,后到达豫西二分区所在地渑池,受到豫西二分区司令员韩钧、政委刘聚奎的接见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7月25日党中央获悉这一消息,立即发电嘉勉,欢迎十七师“参加人民军队大家庭”。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驻在陕县的日军连夜逃往山西。同日,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获悉后,在城北召开大会,热烈庆祝这一伟大胜利。8月19日,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东李村街召开祝捷大会,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9月2日 日本天皇、政府及日本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伟大胜利。三门峡人民得知日军投降的消息后,奔走相告,张贴标语,燃放鞭炮,欢庆这一伟大胜利。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本版文图均由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提供) ( 编辑:tln ) |
1931年
三门峡地区抗战大事记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1 打印

- 上一条:登临东寨观九曲黄河
- 下一条:夜市街区:烟火升腾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