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工代赈工作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本报讯(记者白叶楠)9月17日至19日,河南省以工代赈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干部学习研讨班在三门峡举行,我市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各项部署要求,坚持为民初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勇于创新、真抓实干,高质量推动全市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新实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以工代赈的核心是“赈”,本质是“为民”。我市坚持守牢“赈”的初心,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建强组织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创新推行村民自建模式,切实抓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和“重推”“农推”项目实施,推动以工代赈综合效益持续释放。 专项项目强根基。“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62亿元,实施项目27个,累计可吸纳4323名农村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受灾群众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就地就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6169万元,人均增收超1.4万元。 创新项目激活力。202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以村民自建模式,试点实施渑池县英豪镇周家山村以工代赈项目和卢氏县横涧乡大村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严格把好“谋划质量关、机构组建关、务工组织关、资金管理关”,已带动260名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培训,预计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可达45%以上。 “两推”项目提质效。建立“联席会议+三级联动”机制,整合部门资源,联审联批,精准施策,有效促进以工代赈推广工作走深走实。截至目前,我市实施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共计96个,累计吸纳当地群众务工11233人,发放劳务报酬1.43亿元。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全市上下紧盯“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生活好”的目标,聚焦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着力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融合衔接,持续做好后续扶持工作。 机制保障再强化。2025年,我市制定印发《三门峡市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落实行动方案》,安排中央、省、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后续扶持专项补助资金6666万元,持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安置区和搬迁群众倾斜支持。 产业布局再优化。围绕安置点优势资源,建立“果牧菌药菜烟”等特色产业链,将搬迁家庭产业发展纳入市、县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拓展利益联结方式,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拓展搬迁群众参与途径,促进群众增收,累计提升搬迁家庭产业收入60%以上。 就业帮扶再提质。扎实开展就业动态管理“六台账六清单”、拓宽就业渠道“四个一批”、强化技能培训“人人持证”等各类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多措并举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更加稳固。全市有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就业率达97.3%,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户均2.17人稳定就业。 社区治理再增效。在全市800人以上社区全面推进建立智能社区治理系统,24个集中安置区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扎实做好新增住房保障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累计举办各类关爱搬迁群众大中型活动近千场次,使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融入感大幅提升。 ( 编辑:tln ) |
“赈”心惠农促发展 后续扶持谱新篇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2 打印

- 上一条:余晖洒落 美景如画
- 下一条: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