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方便省事“有个性”
1月3日中午,在三门峡市区一事业单位上班的程女士需要加班,与同事商量一番后,拿出手机点了两份盖浇饭套餐,在网上完成了下单和支付,不一会儿,送餐员就把热气腾腾的午餐送到了程女士的单位。“我经常加班,有时候来不及回家吃饭,就在单位附近的餐馆随便吃点儿,但是遇到就餐高峰期,餐馆顾客太多,排队等餐很耽误时间。”程女士说,“自从知道了网络外卖,我的加班餐几乎都靠外卖解决,网上支付后直接送餐上门,既方便又省事,很适合忙碌的上班族。”
市民袁方也经常在网上叫外卖,她通过朋友推荐,在微信上陆陆续续加了9家做外卖的微商,从小吃、炒菜、卤肉、西餐到日韩料理,种类非常多。袁方说:“最近天气有点儿冷,我在家吃腻了,又懒得出门下馆子,就会点一些外卖来换换口味。这些外卖差不多都属于私房菜,味道都不错。”
“外卖是朋友聚餐、家庭聚会的绝佳选择,不用麻烦主人下厨,一群人一起吃,气氛也好。”24岁的王蓉对网络外卖赞不绝口,她还经常在网上订制生日蛋糕和甜品。在她看来,这些私人制作的蛋糕造型新颖,配料也能按照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选择,能够满足年轻人个性化的要求,价格和蛋糕房也相差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方便快捷、美味可口、价格实惠,我市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过网上订外卖的经历,不少中年人也开始尝试这种方式,网络外卖已逐渐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商家:供不应求收益丰
据了解,网络外卖一般通过手机APP、微信等平台进行操作,一些商家是拥有实体店的正规餐厅,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作坊”。
1月3日中午12时许,外卖送餐员小韩骑着电动车、带着刚做好的饭菜,穿梭于市区的大街小巷。小韩告诉记者,他们聘请了专业厨师在家做饭,主要销售炒菜和米饭,有专人负责宣传和接单。“我们每天中午一般能接十几个订单,从上午10点开始送餐,根据加单情况,差不多一直送到下午1点多才能结束。目前生意越来越有起色,往后我们还准备上一些精品菜,逐步开展晚餐业务。”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的一家甜品店,老板苏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她从网络外卖到实体店的经营过程。苏女士说:“起初,我是因为自己喜欢开始学做甜品,主要都是做给孩子吃,偶尔会做一些送给亲朋好友。2014年,我采购了大量工具和烤箱,在家里专门研究甜品和蛋糕的制作,因为我选用的原材料大部分是进口食材,所以受到身边很多人的欢迎。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开始依靠微信朋友圈销售甜品,通过亲戚朋友口口相传,我做的甜品逐渐受到更多人认可。”去年5月,苏女士将自己的网络外卖店由线上拓展到线下,开了一家实体店,生意也是越来越好。“去年圣诞节前后,我每天都会接到近30个蛋糕的订单,甜品更是供不应求。”
一位经营过网络外卖的市民表示,外卖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仅是因为市场有需求,无需办理相关执照、不用缴纳房租及水电费等也是主要原因。
吐槽:问题频发引担忧
网络外卖虽因方便、快捷受到热捧,但也有一些不和谐因素,让消费者产生不满和非议。
“图片上造型精美的蛋糕,拿到手也不过如此。”前几天,市民张先生通过微信订了一个生日蛋糕,商家承诺实物的卡通造型和图片一模一样,结果却与图片严重不符。张先生认为,网络外卖就和网购一样,人们在购买时大多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买到手后很容易出现“买家秀”与“卖家秀”差距较大的情况,“与其因为嫌麻烦而买到‘次品’,还不如去实体店‘踏踏实实’地消费”。
除此之外,送餐速度慢也饱受消费者诟病。网友“月亮在清晨升起”说:“有一次我订了几份炒菜和米饭,为了避开送餐高峰期,我特意早早就下了单,但是等到中午12点也没拿到饭。我打电话催促送餐员,他一直说马上就到了,结果中午两点才把午餐送到。还有一次,老板直接把菜做错了,为了避免麻烦,我也没去深究。”
提起网络外卖,市民小刘无奈地说:“我之前经常订市区一家私人做的小龙虾,有一回订的小龙虾有点异味,吃完后腹泻不止,还引发了急性肠胃炎。隔了一段时间后,我去朋友家做客,他刚好又订了那家小龙虾,我没多想又吃了点,谁知道第二天我们俩都拉肚子了,现在我再也不敢吃这家外卖了。”小刘说,由于是朋友介绍的外卖店,他也不好意思去质问店主,只能当花钱买个教训了。
此外,还有市民表示,大部分网络外卖并不能提供收据、发票等购物凭证,这让消费者在就餐时心里更加没底。
调查:缺乏监管没保障
网络外卖是如何制作的?制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如何?这些餐馆是否有营业资质?在网络外卖逐渐成为餐饮业“新宠”的背后,食品安全及卫生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详细了解外卖店的具体情况,记者下载了几款较热门的订餐APP,在名为“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的APP上,显示我市市区共有3家餐饮机构提供外卖服务。在商家资料中,仅展示了电话、地址等信息,餐厅是否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却无法得知。市区黄河路一家餐厅的负责人王先生透露,今年上半年,某订餐APP与他谈合作时表示,餐厅只要能够提供外卖服务,就算暂时没有营业资质,也可先和他们签订协议,随后再补办相关手续。网络平台准入门槛较低,无疑为食品安全增加了风险。
据了解,除了订餐APP,我市网络外卖主要依靠微信销售。经营网络外卖的甜品店老板苏女士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放心,她使用的原料均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疫,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店铺的营业执照正在办理当中,工作人员都持有健康证,每天会对工作间的器具进行卫生消毒,工作间可以随时供消费者参观。“食品生意要做到问心无愧,以保证他人健康为前提,才能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口碑。”苏女士说。
随后,记者又通过微信联系了几家供应卤肉、小吃的外卖店,当记者询问其是否有营业资质时,这些店主并没有明确回复,只是声称卫生情况绝对可以放心。
监管:存在盲区 正在探索
网络外卖的安全问题关乎市民健康,因此并不能因其借助网络平台而游离于监管之外,但由于网络外卖涉及面广,国家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困难。
“目前,我们尚未接到市民有关网络外卖的投诉举报。”三门峡市湖滨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王先生表示,“市民叫的外卖一般都是快餐和小吃,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二三十块钱去相关部门投诉,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订外卖和在实体店就餐是没有区别的,商家一般都会比较注重消费者的满意度,希望维持一批回头客,以促进长远发展。”
据了解,去年10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面对网络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网络平台应该在注册审核时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各个外卖经营者也要严格做到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王先生说,不合格的餐饮单位一直是他们坚决取缔和打击的对象,但是针对网络外卖,新规并没有具体的指导办法,基层部门的监管仍存在一定盲区。目前,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希望能够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出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
此外,王先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订餐时要辨别经营者是否有营业资质,收到食品时一定要索要发票或购餐小票,注意保留有关凭证,在发现存在问题时,及时拨打“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进行维权。(记者 张茜)
( 编辑:wyw ) |
网络外卖火了 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6-01-06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