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开启新纪元 迈向新征程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6-01-07   打印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2016年1月6日,三门峡市陕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随着“撤县设区”,陕县更名为三门峡市陕州区,这一天注定载入史册,在崤函大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随着“撤县设区”,千年古县划入三门峡市,这一天开启新的纪元,在“天鹅之城”续写辉煌灿烂的篇章!
 
  讲不完的历史故事
 
  无论是“陕州”,还是“陕县”,都频频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这片热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禹开三门、夏商征战、分陕而治、甘棠遗爱、秦晋之好、唇亡齿寒、假虞灭虢、崤之战……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典故和成语出自这片热土。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较大的人类群居部落,夏王朝时这里更是中心区域。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此地先后属焦、虢两国,尔后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据《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公与召公的封邑是以“陕塬”(今陕州区张汴塬)为界,以东为“陕东”,以西为“陕西”。这就是著名的分陕而治,陕西省名称由此沿袭至今。
 
  公元前390年,秦惠公置陕县,800多年后,北魏孝文帝于487年置陕州,之后,陕县与陕州交替变更。1913年民国时期又置陕县。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11月,陕县曾并入三门峡市,1962年3月恢复陕县建置,1994年,陕县县委、县政府机关从三门峡市区迁至县西大营镇温塘村。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里见证过车辚辚、马萧萧的喧天征尘,经历过刀光剑影、箭镞纷飞的战争洗礼。这里更留下诸多文化遗存,流传千古的《石壕吏》,让人永远记住了诗圣杜甫踽踽独行在此间的生动场景;车载千秋的崤函古道,见证了丝绸之路昔日的繁华和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千年古刹空相寺,留下了禅宗祖师达摩圆寂时的顿悟。
 
  据统计,目前,这里有旧石器时代遗物出土点5处,龙山、周口文化遗址、虢国古文化遗址等35处,古城址6处,石碑249座,石刻遗像7处,夏后皋墓等古墓12处,古桥4座和古建筑宝轮寺舍利塔及空相寺、达摩塔、安国寺等。2014年,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道不尽的辉煌成就
 
  河南骏通专用汽车制造园区初具规模,高阳山温泉国际度假区横空出世,陕州地坑院景区芳容初绽,二仙坡绿色果业山庄让媒体频频聚焦,特色商业区建设如火如荼……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不息,诉说着陕州大地的历史巨变;圣洁的白天鹅翩翩起舞,吟唱着陕州大地的五彩乐章。
 
  近年,陕县县委、县政府围绕“工业强县、特色富农、三产活县、城市带动”的“四大战略”,与34万陕州儿女,齐心协力,为县域经济平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亮点纷呈。
 
  围绕“工业强县”战略,陕县加快完善工业结构,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陕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与大企业、大财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陕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6家,铝及铝加工、精细化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八大产业体系稳步发展。2015年1月至11月底,陕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4.2亿元,增速9.2%。陕县已成为郑洛三工业走廊的重要支撑节点,在豫西经济板块强势崛起。
 
  陕县强力推进“特色富农”战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围绕建成“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定位,创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果、烟、林、菜、牧、菌”六大支柱产业,孕育一批叫得响的全国知名农产品,使特色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比例达90%以上。如今,陕县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农民笑脸盈盈,农业发达、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特色农业的无穷魅力正在这片热土上绽放。
 
  陕县在“三产活县”战略上,坚持以特色商业区为壮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立足资源开发、突出温泉特色,推动相关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三产服务业高地。目前,该县特色商业区入驻企业120家,规模以上企业3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从业人员3500余人,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初步构建了以空相寺为龙头、石壕古道等文物古迹为依托的文化古迹游,以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陕州地坑院、雪花谷漂流等景点为支撑的生态民俗旅游线,以高阳山国际温泉度假区和白天鹅观赏园为重点的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陕县县城是黄河岸边的一座新城。1994年陕县县城从三门峡市区搬迁,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在不到20年的建城历史上,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陕县县城。特别是近年来,陕县持之以恒地推动“城市带动”战略,“城市在长高,城区在拉大”,县城面貌正在演绎精彩的“大变脸”。
 
  赞不够的民心工程
 
  从三门峡市区沿209国道进入陕县县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典雅气派的陕州人民医院。当初,陕州人民医院建成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突破行政隶属关系束缚,成功实现与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办院。群众赞不绝口:“医院门诊大楼可比县政府办公大楼气派多了,而且有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
 
  沿着陕州大道继续西行两公里,是占地400亩、投资3000万元的甘棠公园。走进公园,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各种观赏花卉点缀其间。每天清晨和黄昏,这里都会聚集不少群众,或健身娱乐,或休闲散步,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甘棠公园召公湖5万立方米的湖水清澈见底,微风吹来,碧波荡漾,莲叶田田,鱼戏其间……陕县城市生态引水工程,不仅结束了陕县城市没有水系景观的历史,让城区多年形成的“龙须沟”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解决了沿线乡村14000亩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和高阳山景区4000亩的林木灌溉用水问题。
 
  距甘棠公园不远的体育中心,可容纳5000余名群众同享“文化盛宴”。在这里,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以及各种建设器材一应俱全。据悉,当初,县委、县政府放弃了发展房地产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毅然决定把这块土地用于民心工程——县体育中心的建设,县财政为此投入了1.4亿元的建设资金。广大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评价说:“这‘一进一出’的‘两笔账’,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在城区南部坐落着陕县最大的安居保障工程阳光小区,今年实施的地热供暖项目不仅为阳光工程“锦上添花”,也有效解决了市政供热管网没有覆盖到区域的冬季取暖问题。在今冬供暖前夕,阳光小区的居民代表敲锣打鼓,给了县委、县政府和县住建局送锦旗,评价说:“供暖工程不仅暖和了大家的身子,更暖和了大家的心。”
 
  ……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近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十项民生”工程为载体,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办了一大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陕县在民生方面累计投入资金87.56亿元,涉及城市建设、廉租房建设、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文化惠民、农村公路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社会保障、扶贫搬迁、弱势群体救助、医疗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望不尽的无限美景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南省调整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以原陕县的行政区域为陕州区的行政区域,陕州区政府驻大营镇陕州大道18号。随后,依据国务院批复精神,河南省政府、三门峡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调整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而在区划调整之前这些年,陕县正以建设“大三门峡”为目标,积极与三门峡城区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陕县城区“东扩南拓西接”,倾力把陕县县城建成宜人居住的休闲文化城市。
 
  向东与市商务中心区对接融合,推出了“三路一桥”、喜天下国际商贸城、慧丰大厦、翡翠丽池温泉养生中心等一批“大个头”城市建设项目,让陕县城区与三门峡市区融为一体。
 
  向南跨陇海铁路与高阳山景区和陕州地坑院景区相连,实施了高阳山温泉国际度假区、九朵莲花山景区、陕州地坑院景区等工程。该县财政还投资1.2亿元建设了通往高阳山的云泉路和环绕景区的旅游专线道路,共计23.6公里,贯通陕州地坑院景区,并与张湾乡九朵莲花山相连,让城市与农村密切融合。
 
  向西围绕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千亿元产业集群,依托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汽车主题公园,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三门峡产业集聚区衔接,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
 
  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陕县在城市建设上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2个,已完成投资66.4亿元。目前,该县城市框架已拉大到35.07平方公里,建成区达15.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长到13万,一个风景如画、生态宜居、功能完善、魅力无限的陕县县城已呈现在人们面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撤县设区”,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变更,它是城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撤县设区”,陕州大地的34万人民群众翘首以待,对未来美好前景和幸福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希冀!毋庸置疑,陕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陕州区正积极呼应“大三门峡”建设、主动融入“大都市”经济圈,在新的征程中阔步前行!(本报通讯员 王绍刚

( 编辑:wy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