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一行深入革命老区卢氏县寻访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从卢栾交界的皮皮岭到豫陕交界的铁索关,跨沟过河,翻山越岭。不管是当年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卢氏的活动地,还是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领导红二十五军以及红七十四师在卢氏长征经过地,每一处留下的革命遗迹都让人心向往之,特别是那一座座红军纪念碑,看似普通,却是历史的一种承载,记载了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在卢氏,专门为纪念红军而设立的纪念碑有十几座,每一座纪念碑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谈起红军纪念碑,卢氏县党史办党史科的牛爱民如数家珍。卢氏作为当年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老苏区,当地人民群众的红色情结非常浓厚,卢氏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开展了一次“红飘带工程”,对当年红军主要经过的地点或发生过战斗的地方进行现场考察和资料整理,专门设立了红军纪念碑,以示纪念。
据牛爱民介绍,矗立于皮皮岭上的纪念碑,就是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卢氏县委、县政府立下的一座纪念碑。该纪念碑正面上端是李先念的题词“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下端写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红二十五军长征由此进入卢氏”,纪念碑背面是《红二十五军入卢纪略》,“这座纪念碑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卢氏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卢氏县横涧乡岗台村一座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长征精神 永远长存”的红军纪念碑前,牛爱民告诉记者,1934年12月5日晚,红二十五军沿洛河西行时,经过卜厢河上的浮桥,这时,河对面的保安团乱枪响起,军政委吴焕先和手枪营营长陈先瑞身先士卒,带领数十名红军将士过河时受伤,“为记住这次战斗,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卢氏县委、县政府就在岗台村设立了这座纪念碑。纪念碑正面的题词字迹是依照题词内容雕刻的”。
位于双龙湾镇的红军龙驹战斗纪念碑,记录的是1932年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战略转移,抵达卢氏一事。当年10月19日,红三军越皮皮岭、黄茅岭、双庙直插青山。翌日,红军翻越百盘岭,遭遇郭焕亭反动武装,指战员们奋勇拼杀,打得敌人四零五散。当晚,红军攻克龙驹寨,经访贫问苦,抓住土豪劣绅李老四、郑恩义,并当众处决。贺龙军长在龙驹走村串巷,了解风土人情,宣讲革命道理。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进入卢氏,12月5日翻姬家岭、香子坪、文峪、岗台,夜宿望云庵。12月6日上午,红军翻越百盘岭和蚂蚁岭到达龙驹时,当地保安队凭险阻挡,红军尖兵连勇猛出击,很快拔掉匪巢。为保护主力部队,就在龙驹将部队分为主力部队和侧翼部队,红军主力由陈廷贤带领,挺进老虎峪,翻过大夫岭,出师石门直奔兰草,侧翼部队由双龙湾、徐家湾迂回兰草。“两支红军队伍相继转战龙驹,宣传真理,播撒革命火种,杀富济贫,创建红色政权,为老区人民翻身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说这座纪念碑意义重大,非常值得纪念。”
说起双龙湾河东村红军宿营地纪念碑,牛爱民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34年12月6日,程子华、徐海东等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傍晚途经河东村,一路长途跋涉,人困马乏,而当时又正值寒冬,红军缺衣少食,可他们却悄然宿于该村菩萨庙内、私塾院中、民房檐下,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红军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群众讲解长征的意义,深入宣传红军的政策。第二天,他们在翻越大风岭时还在一处石壁上写下了红军为什么要带领百姓翻身闹革命的诗句。他们说的话、留下的遗迹,深深感染着当地群众。多少年过去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河东村村民自发集资在村口菩萨庙旁设立了一座纪念红军的石碑。村民们还找来一位绘画师傅,在庙堂两侧墙壁上,画上了毛泽东等领袖和徐海东将军的画像,村民们还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这些无不说明红军情结在群众心里已经根深蒂固。”牛爱民说。
除此之外,目前在卢氏还有红三军夜宿青山纪念碑、红军官坡战斗纪念碑、红二十五军石门纪念碑、兰草纪念碑、大红窑战斗纪念碑以及卢氏县城卢园广场红军纪念柱等十几座红军纪念碑,红军精神也时时刻刻激励和鼓舞着老区人民。“从1996年至今,卢氏县委、县政府以及民政局、文化局、老区建设促进会、党史办等部门非常重视纪念碑的设立和修建,先后投入几十万元,对一些旧的红军纪念碑进行了翻修。”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些红军纪念碑都记载了卢氏人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也记下了80年来卢氏老区人民对红军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一座红军纪念碑犹如一座丰碑,时刻树立在老区人民心中,提醒人们不忘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同时,这些红军纪念碑更是一座灯塔,照亮着前行的道路,激励着老区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时刻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军遗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文/图 本报记者 徐洪波
( 编辑:ljx ) |
前行的灯塔 精神的丰碑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15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