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阳平镇黄帝铸鼎原一带神奇之极:有史书记载黄帝活动的地名、山名、人名、湖名等一一对应,有“中华第一庙”之称谓,有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更有仰韶文化同期发现的最大房基面——被誉为“中华第一宫殿”等等,这些都指向专家们的论断: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源头,很有可能在灵宝这个地方找到!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三门峡灵宝黄帝铸鼎原曾吸引全国众多著名文物考古专家的关注。至今,关注度持续升温。这里的著名遗址连连获得国家保护或资助,发掘、科研、开发等工作卓有成效。有关专家直言,这里终将成为震撼全国、震撼世界的神秘地方!
一
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源头很可能在灵宝找到。
来这里考察、发掘的,大都是文物考古界的权威或精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周昆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炜,时任副所长、博士陈星灿,受仰韶文化研究权威严文明先生委托而来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博士赵春青等,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许顺湛,时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肇清和专家李京华、张居中、马萧林(现任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州大学教授杨中州等,他们在灵宝黄帝铸鼎原充满激情与梦想,品味着追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乐趣!
仅在1999年10月中旬召开的“中国灵宝黄帝铸鼎原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上,出席会议的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12名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大学和豫、晋、陕、辽等省的专家、学者共计47人。经过对阳平镇各个遗址的认真考察,一向出言谨慎的不少专家在研讨会上兴奋地直言: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源头很有可能在灵宝这个地方找到,夏商周断代历史将以崭新面貌公布于世!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会议并报道。
这次研讨会的规格很高。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省旅游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灵宝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冯征代表肖克、费孝通、程思远致开幕词,他指出,关于“黄帝铸鼎”问题的较大规模学术研讨会,这还是第一次。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岳肖峡也在贺信中指出:黄帝灵宝铸鼎一事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是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是中华民族在经过蛮荒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里程碑。
2001年,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东常遗址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一起以“北阳平遗址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北阳平遗址群”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重点资助的100个大遗址之一,西坡遗址墓地考古成果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曾专程赶到灵宝黄帝铸鼎原,在考古专家陪同下,手执小铁铲,考察了一上午,不时在崖边的遗址上轻轻铲两下。临走时,他郑重叮嘱陪同的领导和专家说:“看来,找到找不到5000年中华文明的源头,就看灵宝这个地方了!”张文彬说,在灵宝铸鼎原周围密集分布着这么多仰韶文化遗址,全国罕见。他要求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为主,制定长远规划,保护好这块“国宝”;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他希望考古工作者搞好对西坡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更重大的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世界文明发源史研究作出贡献。
2006年11月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占地60万平方米的“西坡国家史前遗址公园”将在灵宝市阳平镇建立。根据规划要求,将对北阳平遗址群中的29处遗址进行宏观规划,并建立“西坡国家史前遗址公园”。公园占地60万平方米,包括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环境复原展示区、重点保护区等10多个建设项目。
二
史载,中华第一庙,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众多黄帝时期的地名,无不指向专家们的推断。
记者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这个发现、发掘的过程。曾跟随周昆叔、高炜、陈星灿等专家在黄帝铸鼎原实地考察数天,参加过两个规模较大的研讨会,聆听了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及时准确地进行了报道;还向7位专家约到高质量的文章,在《三门峡日报》刊登后,被转寄国家文物局,直至听到张文彬的期盼之语。
从文物专家和领导们那罕见的兴奋眼神,从他们审慎、客观的发言中,记者期待这块神奇、神秘的热土,若干年后会发掘出许多震惊中外的“宝贝”,由中国最权威的文物专家自豪地宣布: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在这里,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就在这里采铜铸鼎,庆祝四方归依、领土统一,祈求百姓安居、万世太平……
这期待,决非空穴来风。
黄帝铸鼎原,位于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荆山上。当年,专家们多次站在铸鼎原上俯视远处玉带般闪亮的黄河,远眺霞光中隐现的华山,对这里的特殊地貌、恢宏气势、万千气象赞不绝口。他们坚信这里就是黄帝统一四方、鼎盛发展的核心之处。李京华先生更是直接认定这里为“中华第一庙”!
以考古专家的特殊身份,他们不敢随便放言。这里有大量指向他们认知的依据。
这里有最权威的史料佐证: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封祥书》记载,远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轩辕黄帝来此查看,为百姓治病。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意思是说,深得民心的黄帝驾崩时,乘神龙升天,官民不舍,拽住黄帝的腿脚不让走,结果把黄帝的靴子、龙须拽掉,黄帝的弓箭和帽子也坠落下来。“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说明,黄帝死后,大臣左彻即主持建起了黄帝庙,供官民祭拜。一些专家说,这是中国最早为黄帝建的祀庙。
因灵宝地处西北与中原的通道上,函谷险关距其不远,多少征战必经此地。黄帝陵的建筑多毁于兵火。只不过,战事平定,政权稳定,凝聚民心的黄帝庙或黄帝陵,便被当权者提上日程,屡毁屡建,黄帝精神遂一脉传承,绵延至今。
这里竖立着一块记载黄帝业绩的唐代石碑《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该碑碑首部分残缺,但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文曰:“惟天惟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滋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记铸鼎之神。铭曰: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元德为邻。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虢州刺史泰原王颜撰铭并序。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陈郡袁滋籀书。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
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比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难怪,陕西一些单位曾想以500多万元的价格购买这块碑,灵宝不允。为了安全和保护起见,这块唐碑后来被安置在始祖殿内,罩以玻璃,彰显其珍贵。
在灵宝黄帝铸鼎原西端,苍松翠柏中,可见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方形土堆,堆上密布绿色植被。这就是黄帝陵。
记者曾看到保护前的一张照片,黄帝陵只是一座平地凸起的坟墓。本世纪初,记者从我省一位考古专家处获悉,上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需要,开发带动函谷关、亚武山等旅游景区,当地政府决定投资重修黄帝陵。为了提升规格,特邀西安某古建研究所进行规划设计,人家就仿照陕西黄陵,设计建成现在的模样。“像是像了,却没有灵宝黄帝陵的特色了!”专家遗憾的神色,20余年过去了,记者仍记忆犹新。
黄帝陵前曾建有黄帝庙,乃汉武帝所建。现建筑基址尚存,占地40余亩。在庙址内散存有大量汉代建筑构件和砖瓦。每逢农历二月初九和九月初九,历代名人、学者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多来拜谒,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当地在仿古重建了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山门、祀功柱、阙楼、驱龙阁等建筑后,根据《史记》中关于“黄帝铸鼎”的故事,更在了解到全国只有灵宝荆山一处“黄帝铸鼎”的优势之时,遂出资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大铜鼎,堪称全国之冠。一期竣工后向游客开放,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万人次。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灵宝黄帝铸鼎原周围,沿袭着众多黄帝时期的地名,且与其有关的遗迹甚多,关联程度为全国罕见,令考古专家们感到震撼:如黄帝陵、轩辕台、黄帝铸鼎原、鼎湖、荆山、蚩尤山、夸父山、太阳峪、五帝村、三圣村、桑园村、娄底村、风后陵等……
史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记载了黄帝升天的大事,也与灵宝黄帝铸鼎原一带的荆山、鼎湖相吻合。黄帝铸鼎原东南有个村叫娄底村,传说是黄帝在这个村的位置筑炉铸鼎,时间一久,“炉底”就被读成了“娄底”。传说,黄帝之妃螺祖曾在黄帝铸鼎原附近养蚕纺织,并教人们学会缝制衣服,其西南方向一个村就叫作桑园村……带着强烈黄帝色彩的中华文明,就这样代代沿袭、传承了下来。
记者前些年曾在采访之余,挥汗如雨地登上轩辕台、植被茂密的蚩尤山,试图追寻远古文明的点点痕迹。也曾看到当地百姓对夸父山脚下一块庄稼地里的夸父坟,极度敬畏的神情。记者曾听李京华先生讲过,有一年,他想到荆山采矿洞实地勘查一下,镇政府便派当地农民以镰刀开路,硬是用几小时爬上采矿洞。李京华等人看到了远古时代人们以木火烧矿、水激裂石等熏黑的痕迹。记者后来曾几次想登上荆山看看,但因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如愿。
灵宝黄帝铸鼎原及其黄帝陵,让人充满了无限遐想。它以自身雄厚的优势证据链,证明了自己在中华文明初始阶段的崇高地位。但与陕西黄陵县相比,地理位置输在了特定的时间段。黄陵县位于西北,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距其较近,加之国共合作抗战,国共两党领导人每年都要到黄陵县的黄帝陵祭拜,不少领导人还题词纪念。而此时,河南尚在抗日前线经历着血雨腥风。因而,日后政治上对黄帝陵的认定,只能是黄陵县了。
但无论黄帝陵在何处,只要我们秉承了黄帝精神,就得到了中华文明的真谛!
三
灵宝阳平发现的全国时代最早、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特大房址,可谓“中华第一宫殿”。
随着国家50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灵宝黄帝铸鼎原遗址群备受全国考古专家的青睐,至今已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
1999年2月,河南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物考古专家杨肇清、李京华、马萧林、陈星灿、李新伟等,在三门峡、灵宝市文物工作者的配合下,有重点地选择铸鼎原东西两条河流沿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得出结论:
其一,在黄帝铸鼎原及其周围的小范围内,从仰韶早期到龙山时代的文化序列是存在的。同时也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即西横涧和荆山2处,其间很可能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二,仰韶早期遗存与豫西、晋南和陕东同期遗存有较多共性,但也存在差异。其三,诸文化阶段遗址的数量和规模是不平衡的。其中以仰韶文化中期遗存最为繁盛,几个规模较大的遗址,如北阳平、西坡、东常等均以该阶段遗存为主。黄帝在北阳平留下54处遗址群,超过90万平方米,从南到北一里宽、十里长,被高炜、陈星灿等专家比喻为“十里长街”,为仰韶同期遗址所罕见。西坡遗址也接近40万平方米。仰韶早期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遗存次之,仰韶晚期遗存相对较少。而自龙山时代直到商周时期,这一带古文化遗址均很少。这是否与仰韶人对这一带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确实值得认真研究。在铸鼎原四周不足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仰韶时期古文化遗址10多处:
如距铸鼎原东3公里处有北贾村遗址,4公里处有干头遗址和磨上村遗址,6公里处有永泉埠遗址,8公里处有小常村遗址。
距铸鼎原南3公里处有九营村遗址,4公里处有西坡遗址、阳平遗址、寨子西坡村遗址,7公里处有东常遗址,8公里处有桑园村遗址。
距铸鼎原西3公里处有北阳平遗址,西南4公里处有乔营遗址,西5公里处有横涧村遗址。
距铸鼎原北5公里处有文东村遗址。
在这些遗址中,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不仅面积大,而且文化层堆积厚,包含物非常丰富。
北阳平遗址位于北阳平村西。海拔在430—470米,高出现代河床20—60米。地势较平坦,东边依阳平河的一面,坡势较缓,西边邻关子沟的一面,则作峭壁状。关子沟中的巨大土柱显示,该沟是在长期冲刷中逐步形成的,地质年代当较阳平河为晚。遗址南北长近2000米、东西宽400—500米,略呈西南—东北走向,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以勾叶、圆点、弧线三角、直线、弧线等为装饰的彩陶盆、彩陶钵及各式各样的彩陶片、双唇口尖底瓶、釜、灶、葫芦口状的瓶、石耙等皆具有典型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特征,大致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存。这类遗存分布在遗址的各个区域,显示该遗址在仰韶文化中期相当繁盛。
由国家和省市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除了对北阳平及其周边的6个遗址进行拉网式调查外,还对整个铸鼎原地区的史前新石器遗址群进行了调查。按照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个遗址被称为北阳平遗址群,遗址总数为50个。北阳平遗址群位于灵宝市北阳平镇境内的铸鼎原周围,东为沙河,西为阳平河,方圆300平方公里内分布着50余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达4.36平方公里。
西坡遗址位于铸鼎原中部偏东,南依秦岭,北望铸鼎原黄帝陵,夫夫河、灵湖河两条河流自南向北分别从遗址的东西两侧流过注入黄河支流沙河。遗址主体位于西坡村西、北的黄土台地上,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度455—475米。丰厚的黄土和便利的水资源为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上灰坑、房址、陶片随处可见,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5000年前西坡曾经的辉煌。
为了弄清西坡遗址的文化面貌,铸鼎原联合考古队从2000年开始,对西坡遗址连续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发掘,每次都有重大发现,每次都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考古专家第三次发掘西坡遗址,揭露出仰韶文化时期一座特大型房址。这是一座半地穴与地面建筑相结合的房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以半地穴式主室为中心,四周设置回廊,东侧有一条斜坡式门道。室内柱洞大而深。内置柱础石,靠近门口有一火塘,地基与居住面处理十分考究。各种设施齐全,布局井然有序,形成一个结构复杂而严谨的建筑整体。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516平方米,居住面面积约204平方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房址。
记者曾亲眼见到了这座令人震撼的特大型房址。谁才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子?一位专家推测说,应该是部落首长,或者“干脆就是黄帝吧”。房子的室内柱洞大而深,记者一直在思考,远古时代生产条件那么落后,先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把那么粗壮高大的木头采伐运到这里,竖立起来的呢?无人回答。大家只能感慨: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
为了保护这些房址,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填。那天黄昏,考古专家们指挥当地群众,小心地用虚土一锨锨地回填了那个最大的房址。专家说,现在还没有技术能够保护好这些挖开的房址。
2002年2月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省博物院举行“灵宝西坡遗址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有关专家介绍说,这一发现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该房基设计准确,气势恢宏,在时间跨度约2000年的整个仰韶文化时期中所见面积最大、结构最为复杂、规格最高。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特大型房屋基址,四周设有回廊,是中国传统的回廊式建筑中发现最早的一座,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的突破,开创了中国古代大屋建筑的先河。同时,该房基使人们有必要对距今约55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中期的建筑技术成就、居住形式、生产力水平进行重新认识和估价,这对发生在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国社会复杂化过程的考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杨静琦随后评价说:灵宝阳平发现的全国时代最早、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特大房址,可谓“中华第一宫殿”,对海内外华夏后裔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当记者采访时提出:“能不能说,这里就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源头?”审慎的高炜研究员字斟句酌地说:“你可以加上‘之一’。”
时任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顺湛认为:在此发现的516平方米的特大房址,刷新了史前建筑的纪录,对于揭开华夏5000年文明之谜团的作用巨大。阳平将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新的亮点。
获知信息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很快向中国国家文物局表示:世界关注北阳平遗址发掘进展情况,随时准备投入人力物力,助中国一臂之力。
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一直在努力:2013年,“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原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审批。
2016年11月,北阳平遗址群文物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完成编制,12月份已通过省文物局审批,目前已进入国家文物局审批阶段。
西坡遗址环境整治、主要遗址展示工程正在进行招投标。
2017年春,三门峡市文物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北阳平遗址文物保护、研究进一步达成共识:在未来几年,着重对北阳平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研究,抓紧工作,争取在纪念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之时,让以北阳平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充分彰显河南在中华文明源头研究中的崇高地位!
本版图片均由虢国博物馆副馆长刘社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