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繁衍不息的宝贵家风。我所讲述的家风故事就源于这简单的一日三餐——把碗底的饭菜吃光,这并不丢人,而是你珍惜生活的一种态度。
“把自己碗底的饭吃完。”我不会忘记父亲在餐桌上的谆谆教诲。秉承父训,这个习惯影响了我的人生。父亲是一名普通的筑路工人,常常忙得住在工地上,他的形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模糊的。母亲经常会给我讲起父亲的家庭,那是一个大家庭,奶奶生育了11个孩子,这样一个农民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吃饭成了他们最难的事情。父亲的大哥和二哥为了不让一家人被饿死,经常外出讨饭,一个窝窝头、几根菜叶、一捧黄面,都能让他们乐开花。母亲说父亲家里穷,但穷得有志气,父亲稍大点便下地开始干农活了。不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父亲幼小的肩膀拉着架子车,脖子挣得发青,脸憋得通红,拼命地走在泥泞的路上……母亲说,父亲经常会去帮助邻里乡亲拉麦穗,以报答他们施舍的粮食。我能想象那时的父亲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也正因为这种艰苦的生长环境,让他觉得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是粮食。
父亲最讨厌浪费粮食的人,在他看来,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是对别人辛勤劳动的一种尊重。父亲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喜欢和父亲一起吃饭,他会在饭桌上给我讲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故事,一本正经,非常严肃。有时候我会忍俊不禁,他也就望着我笑,这种饭桌上的温馨亲情,是无以言表的幸福。
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习惯在外聚餐,舌尖上的浪费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每年我国浪费约13亿吨的食物,而这些食物足够养活36亿人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你的行为来源于家风的熏陶,一个家庭的行为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光盘行动”促成习惯养成,现在我已为人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始终坚持这份信仰,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少吃零食、不挑食、不浪费、不剩饭,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编辑:李建新 ) |
【我的家风故事】饭桌上的家风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14 作者:鹿丹 打印

- 上一条:安伟参加市政协民主党派和科技组讨论
- 下一条:【我的家风故事】家风重教育 后辈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