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快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人才新政”,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优的环境,大兴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之风,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人才实现价值、发挥作用、贡献力量的沃土。如今,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三门峡越来越引人瞩目。 爱才重才 提升人才工作新高度 发展呼唤人才,创新需要人才。这一点,三门峡人有着尤其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据史书记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骑青牛西去,途经函谷关,受到函谷关关令尹喜盛情款待和热情挽留。尹喜识才、爱才、敬才,老子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留下来,继而著成《道德经》这一流芳百世的思想巨著。这可以算作三门峡历史上最早、最成功的柔性引才和招才引智案例。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三门峡积极秉承、大力弘扬爱才、重才的优良传统。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平台作为“五大平台”之一加快建设,人才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市委在制定我市重大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工作布局中,都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多次研究部署全市人才工作,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刘南昌任组长的高规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人才工作已纳入全市共同责任目标考核、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重要内容,进一步树立了鲜明的人才导向。 刘南昌更是多次突出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在全市人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一次创业”依靠政策,“二次创业”依靠资源,“三次创业”只能依靠人才,增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在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刘南昌成功推介三门峡吸引人才,引起广泛关注。 如今,“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在三门峡市已经基本形成,人才工作也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市正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胸襟,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以思想的大解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改革创新,助推人才工作的大发展。 “1+8”新政 开辟人才引进新模式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三门峡高新区达成合作,共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门峡中心。双方合作后,将进一步拓展三门峡科技大市场平台功能,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努力搭建起覆盖高新区及全市,辐射周边地区的科技、人才资源统筹服务平台。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门峡中心的成立是我市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四个一批”建设目标,特别是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引育“1+8”系列政策的成果之一。 2017年以来,针对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我市树立“大人才观”,在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发力“三次创业”的征程中,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制定《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的若干意见》等“1+8”人才政策体系,涵盖项目扶持、住房安居、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最高发放600万元安家补助,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扶持资助,特别重大的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资助1亿元,以真金白银吸引留聚人才。 院地院企合作 推进“人才回归”工程 出台院地院企合作实施意见,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战略咨询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目前,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项目顺利签约,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着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人才集聚、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面积2200平方米的三门峡人才港正在建设,集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活动中心和军民融合人才服务中心于一体,正在打造人才服务、人才活动、人才交流综合平台。 据悉,我市已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11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中科院黄河金三角技术转移中心、清大大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技术研发转化机构加快建设。 院地院企的合作推进了“人才回归”工程。目前,已建立680余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档案,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名,实施了一批创新创业项目。特别是党亚龙作为三门峡首位返乡留美眼科博士后入职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出任三门峡市眼科研究院院长。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门峡市眼科研究院挂牌成立,填补三门峡地区没有公立眼科医院和眼科研究院的空白。 我市还主动衔接省人才工程,积极融入河南省“名校英才入豫”计划,申报定向引进聘任制县(市、区)、乡镇(街道)科技副职需求31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28名。积极争取省“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动员县(市、区)申报需求,赴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对接,2018年引进2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扶贫开发重点县卢氏县挂职。 育用结合 激发人才队伍新活力 在不断“扩大增量”吸引各地高层次人才来三门峡的同时,我市也注重“盘活存量”,加强本地人才育用结合。 去年以来,我市注重统筹优秀专家、行业人才和基层一线人才培养,让优秀人才活跃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各条战线上。评选命名三门峡市拔尖人才22名,目前在管三门峡市拔尖人才达到83名。会同工信、人社、农牧等部门,评选表彰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名、优秀高技能人才223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226名,目前在管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名、专业技术关键人才10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738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966名。积极推荐人才申报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千人计划”,这些激励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本土优秀人才奉献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拔尖人才中,三门峡市实验中学教师胡邦霞2018年被评选为河南省首届中原教学名师,实现我市人才入选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新突破。 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围绕新能源汽车、黄金、装备制造等产业,举办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班4期,培训高级管理人才460名。举办优秀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培训高技能人才800名,加快培养“大国工匠”和“金蓝领”。指导灵宝、渑池、陕州等县(市、区),举办骨干企业家、技能人才 、电子商务人才等培训班,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名,进一步发挥一线人才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近年来的选拔培养,我市行业人才较快成长,中原黄金冶炼厂刘成祥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实现我市技能人才国家级人才称号零的突破。 开展“专家服务进基层”活动。按照“市县联动、部门协作、需求对接、注重实效”的思路,引导市级拔尖人才、“双百双千”人才和县(市、区)各类技术人才,发挥专业特长,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到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等工作。2018年共选派各类专家人才1100余人,实施帮扶项目1500多个,直接受益群众达2万人次。 建设人才平台 绘制发展新蓝图 为进一步突出人才强市导向,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培育、聚集、投入、服务中全面发力,并积极谋划推动人才平台建设。 按照规划,加快人才平台建设是提升人才工作站位、强化人才工作统筹的战略选择,是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人才流失“虹吸效应”、培育我市人才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为此,2018年以来,市人才办先后到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重点产业做强做优现实需要,聚焦人才创新创业突出问题,经过专家组5次深入研讨、调研和完善,拟定了《三门峡市人才平台建设方案》,方案包括人才引进、培育、聚集、投入、服务五大方面40项针对性措施。 人才平台建设尤其是注重用改革思维、改革举措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比如绘制“引才蓝图”、建设人才工作联络站、推进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引进高端培育平台、实施名师名医名家培养工程、实施军民融合人才工程、实施文创人才高地创建工程、建设人才活动中心等,着力构建人才平台体系健全、人才智力竞相汇聚、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为确保人台平台建设方案的严格落实,建立重大问题研究机制,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适时研究人才平台建设重大政策、重大问题、重大措施。建立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工作例会制度,由组织部门召集,掌握进度、解决问题。建立督促落实机制,人才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责任目标考核;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开行使主体、办理流程、办结时限和监督方式,健全问责机制。 当前,我市正处在发力“三次创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打造“五彩三门峡”、建设“三地五中心”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强烈。我市将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以大气魄、大胸怀、大手笔,加快人才高地建设,从而推动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大提升。 ( 编辑:cll ) |
实施人才新政 驱动创新发展
——三门峡市人才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1-31 作者:记者 刘书芳 李博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