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陕州区西李村乡王彦村的白智年,早早就买回了各种年货,准备好好庆贺一番。
对于白智年来说,2018年高兴的事儿挺多。他牵头创办的长星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0户农民种植红薯200亩,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其中他种植30亩,收入10万多元。前一段,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刚刚采访过他,这两天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香香美食》栏目又上门来采访,聚焦红薯饸饹面的制作过程。
西李村乡是革命老区,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曾驻扎在王彦村。这里的土质为红黏土,种植的红薯甘甜可口,加工出来的粉条筋道好吃,深受群众的喜爱。
10多年前,白智年发现家乡的红薯、红薯粉条、红薯凉粉在市场上十分抢手。“红薯产量高,流转几十亩土地种红薯可能是一条致富门路。”说干就干,2010年,白智年联合几户农民成立了长星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了仓库和粉条加工厂,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原来王彦村家家户户都种红薯,是为了自家吃,现在种红薯是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如今,王彦村和其他村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种地的大多是家中的老人。“老人们种几亩红薯,再加工成粉条,年收入也不错,一亩地能挣2000多块,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白智年将村里的老年人吸纳到合作社,一起发展红薯产业。
合作社的院子里,晾着一大串红薯粉条,是前几天村民刚手工制作好的。白智年指着红薯打粉机说:“过去村里有一台小机器,一天只能加工几百斤红薯,现在这台新机器一天可加工5万斤,大家打粉再也不用熬煎了。”
正在采访中,来了一辆小轿车,客人买了6箱粉条和6箱红薯后,又驾车离去。近年,合作社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白智年印制了漂亮的包装盒,5斤装的红薯粉条60元一箱,18至20斤的红薯35元一箱。谈起销售,白智年胸有成竹地说:“我们的粉条都是农户自家生产的红薯做的,一家一户种的几亩红薯,没人造假。”
“现在,我们乡的红薯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已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合作社、基地和农户分别种植,构建了以合作社为龙头,千家万户种植的产业格局。2018年,西李村乡红薯种植面积达6000亩,产值1800万元,带动了上千农户增收致富。”西李村乡党委书记刘阳说。
( 编辑:师宝华 ) |
小红薯 大产业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2-12 打印

- 上一条:陕州地坑院又上央视了
- 下一条:河南富达输电公司:收心谋开局 安全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