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产业花开富农家

——建设“百千万”工程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05   打印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我市将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有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着力建设100个培训就业基地、1000个产业就业基地、10000个产业扶贫增收大棚,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目前,“百千万”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即日起,本报推出“建设‘百千万’工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初春时节,卢氏县朱阳关镇毛庄村的房前屋后,不时看到村民在忙着整理香菇袋料,满眼的生机与活力。在该镇标准化食用菌产业园,有意愿承包香菇大棚的农户越来越多。随着香菇上市卖个好价钱,这里群众的钱袋子会越来越鼓。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随着我市“百千万”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在崤函大地的山岭田间,一幅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缓缓展开。
 
  大中小项目“百花齐放”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丘陵面积占90%以上,果品、烟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传统产业生态好、质量优、分布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大项目。打造“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品种、技术和市场优势,实施大项目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链,实现增收脱贫。
 
  河南信念集团公司是卢氏县香菇产业扶贫乃至整个产业扶贫的“领头羊”。公司在卢氏县建设食用菌产业链,建成食用菌大棚540个,菌袋加工基地日产菌袋10万袋,以合作经营、订单农业、劳务增收、设施租赁等模式带动贫困户807户1856人发展食用菌产业。“要把先进的生产力从企业手里交到贫困户手里。”公司董事长叶传林表示,在让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努力实现扶贫产业和现代农业同步成长。
 
  灵宝市引进温氏畜禽养殖一体化项目,年出栏肉鸡2500万羽,年产值预计达5亿元以上,带动900户以上合作家庭农场主实现增收致富。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上中项目。重点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将贫困户组织起来融入基地、嵌入产业链,优先安排就业,吸收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在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绿之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排排现代化的日光温室蔬果大棚里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这里标准化、科学化的蔬果管理技术吸引了不少农户前来参观。一名群众说:“过几天来这里打工,学学管理经验,回去咱也能把农业干出现代化……”该合作社共建设日光温室大棚45座,通过“非贫困户带贫1+1”模式,吸收3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采摘项目,年收入达500万元。鼓励农户自主经营上小项目。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扶持小农户提高生产技能,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等小项目,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渑池县将产业扶贫与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强力推进“双椒一药”(花椒、辣椒、中药材)产业扶贫,出台有关激励帮扶措施,以平均每亩补助400元的方式,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双椒一药”6300余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目前,种植范围已覆盖全县90%以上的贫困户,为群众实现长期增收、稳定脱贫打下稳固基础。
 
  多渠道资金“浇灌百花”
 
  财政资金大力倾斜。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扶贫产业项目资金7.4亿元(占资金总量的53%),当年投入财政产业扶贫资金4.28亿元,占全部扶贫资金的48.85%,实施项目351个。出台《三门峡市产业扶贫基地资金奖补方案》,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奖补资金,强力推进产业扶贫“百千万”工程。
 
  积极引入金融资本。持续推进“4个+”产融结合机制,将金融扶贫资金集中投向特色产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产业项目。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累计发放户贷户用扶贫小额贷款25384笔9.88亿元,累计户贷率达到40.50%。通过实施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批贫困户和一个非贫困户带动一户贫困户的“1+1”合作合伙发展方式,累计投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9.3亿元,带动15833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务工增收。
 
  灵活引导社会力量。依托产业扶贫基地奖补政策,培育引进以科尔沁肉牛、林海兴华食用菌、东方蓝毛绒玩具等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8家、农民合作社1400家、家庭农场365家,农业产业化集群38个,为全市产业扶持脱贫增强了后劲。
 
  鼓励农户自筹资金。以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物资补助的形式,鼓励贫困群众投入自有资金发展产业项目,更好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多类型经营主体“百花飘香”
 
  建立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挂钩机制,推广“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经营、订单农业、托管代养、务工等具体方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共同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每个产业都有2个以上的龙头企业、50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个以上产业扶贫基地,每户都有2个以上增收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多途径、多渠道获得稳定收入,让贫困群众从“输血式”扶贫享受者变为产业发展的经营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把产业扎在家门口,给贫困群众带来显而易见的“实惠”。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建成培训就业基地108个,累计培训就业贫困人口4558人;产业就业基地1056个,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7600余人;建成产业增收大棚10837个,直接带动贫困户9000余人。
 
  多途径收入“百花结果”
 
  实施“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以来,“大企业”带动“小农户”的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模式全面铺开,带动贫困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信心积极投身产业扶贫,带来了我市产业“百花齐放”多样式发展,呈现出“百花飘香”的发展态势,初步实现了“百花结果”的产业发展成效。
 
  特色产业大发展。全市“林果牧菜烟菌药渔”为主的八大特色农业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占农业总产值达到90%以上,带动贫困人口7.79万人。
 
  扶贫项目大实施。2018年,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51个,其中种植业项目257个,养殖业项目59个,加工业项目35个,共带动贫困人口25944户。
 
  群众收入大提升。全市贫困人口实现短长结合两项以上产业全覆盖,产业扶持措施叠加度达到280%,通过产业扶贫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其中,参与产业扶贫“百千万”工程贫困人口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建设“百千万”工程,一系列的攻坚举措扎实推进,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人们的脚下伸向远方,让更多贫困人口因产业发展而摘下穷帽,推动崤函大地奋力奔向全面小康。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