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创新精准脱贫路子 破解保障兜底难题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05   打印
  撑起一把把“保障伞”,筑牢一张张“兜底网”,社会保障兜底正在让一批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梦。
 
  在灵宝市苏村乡孙家沟村,有一户兜底贫困户,全家共有两口人,户主本人已经72岁,其子长期患有慢性病且轻度智力缺陷,两人均无劳动能力。通过低保、养老保险金等政策性补贴,该户每年可收入5784元。此外,村里又针对兜底贫困户实施了蔬菜大棚、养猪、温氏养鸡等产业项目,每年可以分红4500元;乡政府通过社会捐助建立关爱基金对该户再支持生活费2000元,每年全家共有收入12284元,还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苏村社区安置点集中供养。生活没了后顾之忧,这户人家非常满意。
 
  像孙家沟村这户人家一样,我市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也正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逐步走出贫困的泥潭。
 
  目前,我市针对贫困户兜底保障中普遍存在的“群众收入增加难、生活质量提升难、兜底保障持续难”等“三难”问题,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努力让兜底贫困人口生活有保障、活得有尊严,共享精准脱贫成果。
 
  实施政策保底、带贫保增,破解兜底贫困户增收难题
 
  规范识别对象“保精准”。科学设定兜底人口识别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病人、重度智力障碍和精神病患者等“五类”兜底贫困群体,进行逐户普查,形成兜底贫困户初选名单;对初选对象,统筹考虑低保、五保、残疾人等级评定标准,严格程序,逐户评定,逐级审核,公开公示,共识别兜底贫困群众12117人。
 
  深挖政策存量“保基本”。一是基本生活受保障。对“五类”兜底人群,在落实低保、五保、养老、救助、残疾人补贴等基本保障性政策时,实行“应享尽享,顶格享受”,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经测算,通过政策落实,全市“五类”兜底贫困户每年人均政策性补贴收入可以达到2100元。二是基本安全受保障。实施健康扶贫保医疗、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保住房、专属保险保安全,三措并施,三级防护,在兜底贫困群众的人身、财产、住房、从根本上为兜底贫困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多种模式带贫“保收入”。一是依托金融扶贫,实施“1+1”个体带贫。重点引导有带贫能力、有带贫项目、有带贫意愿的致富党员、经济能人,在自我发展产业的同时,采取“一带一”收益分红的模式,帮带一户兜底贫困户。带贫主体在一定贷款额度内享受“两免一贴”金融扶贫政策,调动其带贫积极性。目前,全市通过“1+1”个体带贫模式获得收益的兜底贫困户达到2721户,户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依托合作集体经济带贫。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由党支部牵头,村委会实施,探索资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流转权”四权分置,村民共享,打包流转,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益部分归集体所有,部分用于扶持贫困群众,其中兜底贫困户所得分红高于一般贫困户20%以上。陕州区宫前乡明山村流转120亩村集体土地,交付企业统一经营,每年给村集体分红8万元,其中1.2万元分配给全村6户兜底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三是依托优质企业带贫。支持龙头企业探索设立扶贫公益股,从企业收益中抽取部分资金设立扶贫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兜底贫困户。卢氏县朱阳关镇巧用金融扶贫政策,每带动一户兜底贫困户,为龙头企业发放30万元的金融贷款,鼓励龙头企业带贫,金海集团等4个龙头企业带动该镇兜底贫困群众14户34人,每年每户人均收益不低于3000元。
 
  实施“三个一批”,破解兜底贫困户生活质量难题
 
  全市统筹协调各类保障措施,分类型、分地点试点实施“三个一批”(集中供养一批、集中救治一批、分散托养一批),提升“五类”兜底贫困户生活质量。目前,全市在6个县(市、区)16个乡镇开始试点,已集中供养503人,集中救治477人,分散托养2363人。
 
  集中供养一批。对兜底人群中的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或者重度智力障碍人群,以乡(镇)政府为主导,依托各乡(镇)的敬老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级互助幸福中心等场所,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各集中供养点根据供养人员数量和具体情况,按照不高于1比5的比例配备护理人员。渑池县张村镇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医疗、康复器械一应齐全的医养结合中心,以日间照料医养形式集中供养7名兜底贫困户。同时,该中心针对集中供养贫困户大多身患疾病的现状,在每户房间内安装呼叫系统,与搬迁社区卫生室相连,卫生室医护人员每天对供养贫困人员做健康检查,安置点党员与供养人员进行结对帮扶,切实解决贫困户生活中的困难。
 
  集中救治一批。对重特大病人或者精神病人群,依托县、乡两级卫生院、精神病院等专业医疗场所,参照医疗卫生部门救治模式对该类人群实施集中救治。各集中救治点根据治疗人员数量和具体健康情况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与治疗人员的配备比例按照医疗机构标准执行。灵宝市苏村乡共排查重度智障和精神疾病兜底户28户50人,经协商将其中15户32人送往灵宝市精神病院进行集中诊养,诊疗费用经医疗政策报销75%以后,个人每月仅需承担300元。
 
  分散托养一批。对具备生活能力或不愿意进行集中供养、救治的特困人员,委托监护人负责兜底人员日常起居等生活管理工作,实施分散托养。其中,有法定赡养人的,由赡养人担任监护人,建立赡养监督机制;无赡养人的,由乡(镇)政府在邻居、村内党员或具备条件的贫困户中聘请人员担任监护人。灵宝市川口乡组织村委会和兜底户监护人签订监护协议,明确监护人职责,村委会一月一回访,及时了解分散托养兜底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分散托养户得到细心照看,精心照顾。
 
  围绕资金筹措,破解兜底贫困户持续兜底难题
 
  我市采取“兜底政策收入保生活、财政支持保服务、多方筹资保后劲”的资金筹措机制,摆脱了兜底贫困户全靠财政的旧机制和旧观念,从根本上缓解财政压力,解决社会兜底工作的持续发展难题。
 
  财政支持保服务。对集中供养人员,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设立护理服务人员公益性岗位,在贫困户中聘请合适人员参与供养服务。对集中救治人员,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及大病兜底保险报销诊疗费用后,剩余不足部分由贫困户自行承担。对没有监护人的分散托养人员,由市、县财政负责出资聘请护理人员,保障基本生活服务。截至目前,全市16个试点乡(镇)每月支出服务人员工资10.2万元。根据试点运行经验,三门峡市将对全市1.2万兜底贫困户,按照每4名贫困户配备1人的比例配备服务人员,对每名服务人员按照每月4000元工资标准发送工资,预计全市2019年将支付兜底服务人员工资1.44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增加5760万元预算用于支付供养人员工资,占工资总金额的40%,各县财政根据各自兜底任务数共同承担剩余的60%。
 
  多方筹资保后劲。一方面,依托现有的慈善协会、救助项目、募集渠道、社会扶贫网等网络众筹平台渠道,对接兜底贫困群众需求,扩大救助规模,实现兜底贫困户与慈善事业信息对接;另一方面,以乡(镇)为单位充分整合企业、爱心人士等各类社会渠道捐助物资,成立兜底贫困户爱心基金,用于补充兜底贫困户日常开支空缺部分。渑池县洪阳镇发动全镇企业成立关爱基金,每年从关爱基金中拿出8.2万元,帮扶82个兜底人口。目前全市16个试点乡(镇),通过多方筹资,共筹集兜底贫困户爱心基金70余万元,填补了贫困户生活资金缺口。
 
  使命责任在肩头,脱贫攻坚在路上。2019年,我市将科学测算兜底贫困户集中供养、救治和分散托养标准,合理整合卫健、社保、教育、残联等部门政策及社会慈善捐赠资金,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兜底服务设施,预计到今年6月份,将实现全市兜底贫困群体基本社会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应医尽医、应养尽养,在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