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义马篇:红色社区的“颜值担当”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发布日期:2019-06-26 作者:李鹏  打印
义马篇
红色社区的“颜值担当”

文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鹏   航拍/ 张春雷


  6月25日,三门峡日报社“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增强‘四力’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义马市。
  在义马市全国首例整建制搬迁城市工业安置的移民社区——狂口社区,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给报道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2018年,社区建起200平方米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民俗文化展览馆,向人们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1947年8月22日,刘邓大军陈谢兵团由狂口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孙同光老人在向记者介绍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情景

  展览馆里,83岁的孙同光老人向三门峡日报全媒体采访报道组讲述了他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凝视着狂口渡口照片,轻抚斑驳的渡江物件,嘴里喃喃念叨着革命烈士英名录中那一个个名字,老人思绪万千。  1947年,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所属陈谢兵团,执行中共中央、毛主席“强渡黄河、夺取南征胜利”的伟大战略部署,于8月22日至23日凌晨从狂口强渡黄河天险,分别进军新安、横水、洛阳、铁门、渑池等地,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豫西的序幕,从而胜利实施了经略中原的雄伟战略,使中国革命发生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解放军强渡黄河时使用的船只

小葫芦也有大作用

展厅部分展品

采访报道组认真聆听革命历史

“高颜值”的狂口社区

  狂口社区,原名狂口村,在整村搬迁前隶属于河南省新安县仓头乡,位于新安县城北35公里的畛河汇入黄河处。据史料记载,自汉末到明清,狂口一直就是黄河中下游著名的千船竟发、万商云集、日进斗金的重要渡口,素有“天下有两口,数罢汉口数狂口”之誉。
  
  然而,源于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的建设,狂口村需要整体搬迁。1995年3月正式确定狂口村整建制搬迁到义马市进行工业安置,1998年9月6日,狂口撤村建居。“为了纪念这段革命史,我们自筹资金建立这座红色文化展览馆,在丰富社区文化,实现精神“扶贫”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增进对家乡历史的了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影响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不忘初心,爱党爱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狂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彬动情地说。

退休老矿工黄银水向采访报道组介绍社区变化

  当日,采访报道组一行走进义马市朝阳路办事处红土坡社区西区,入目便是配套齐整的新型住宅楼,中心位置的群众活动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举目远眺,不远处便是已经部分披绿的北露天煤矿遗址。盛夏时节,草木葱茏,一幅干净整洁、美丽祥和的现代新型社区新画卷尽展眼前。

露天北矿坑新貌

  可谁能想到,这个社区周边的环境曾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居民多有抱怨。而这一切的改变,是义马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于社区环境治理的决心以及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
北露天煤矿时期矿坑作业现场

北露天煤矿时期中央站及部分生活区

“退休”的蒸汽机车已成为摄影师的新宠


  曾几何,储备丰富的煤炭资源让义马市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样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这座繁荣了半个多世纪的豫西百里煤城也同样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新课题。“煤矿最辉煌的时候,工资待遇好,很多人都以能来矿上上班为骄傲。”在义煤集团天新公司综合办主任王向北的指引下,采访团一行步行来到了矿坑底部,聊起北露天煤矿历史,他如数家珍。
  据介绍,北露天煤矿隶属于河南能源义煤集团,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建设,是中国惟一一座引进原苏联标准轨蒸汽机车牵引自翻车,工作帮移动坑线、非工作帮固定坑线开拓运输系统生产工艺的露天煤矿。1959年6月兴建,矿井设计开采储量2250万吨,近60年累计生产原煤3047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8年8月因资源枯竭关闭退出。
王向北向记者介绍露天煤矿发展情况

  北露天煤矿关闭了,然而这个占地面积为1.945平方公里的矿坑,犹如一块触目惊心的伤疤。
无人机拍摄的露天煤矿遗址

  自去年以来,义马市因地制宜,在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的同时,科学规划,结合当地丰富的古生物遗迹,在现有矿坑遗址的基础上,计划投资8.7亿元建设义马市北露天矿山公园,以展示古生物地质遗迹和煤矿开采遗迹景观为主体,以煤矿采矿遗迹治理、地面塌陷遗迹治理等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手段展示为核心,融合地质旅游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矿山公园。目前已经投资1500万元,种植雪松、油松、白皮松、侧柏、蜀桧、五角枫等15万株,林下种植连翘、油用牡丹30万株。“自从棚户区改造后,建筑垃圾清理了,家门口栽上了花,种上了树,空气好了,居住环境变美了,以后每天就像是住在公园里,这都是北露天矿坑整治带来的实惠。”在红土坡小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退休矿工陈战才对此深有体会。
  如今,这个占义马市面积2%的北露天煤矿矿坑,静静地侧卧在陇海铁路旁,等待她披上绿装,以全新的秀姿涅槃重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思路的转变,让北露天矿坑再度焕发生机。没错,这就是露天北矿坑未来的模样,怎样?有没有被惊艳到?!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