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纪雨童)2月26日,记者从市扶贫办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战“疫”与战“贫”两手抓,坚决把完成减贫任务、防止返贫和新致贫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的首要任务,聚焦“四类”重点户,采取一户一台账、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一户一帮(包)责任分类建立管理台账,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挂牌督战。
聚焦未脱贫户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动力致贫户,实施全面脱贫。全市5528户10231人的剩余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动力致贫5238户9682人,占比94.75%。市扶贫办采取“兜底政策+公益性岗位”措施,确保9月底前实现全面脱贫。一是紧盯基本医疗有保障,实施健康扶贫政策全覆盖。用足用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补充保险“五道防线”及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先治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用药治疗个人负担。二是紧盯增加转移性收入,实施直接增收类政策全覆盖。列出贫困人口直接获取的各类现金性收入政策清单,逐人逐项“点对点”落实,提高转移性收入比重,确保应得尽得、应兜尽兜、应保尽保,一分不少、一人不落。三是紧盯深度贫困群体,实施“三个一批”全覆盖。为深度贫困群体积极创造条件,在确保各类综合性保障措施落实的基础上,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依托乡镇敬老院、村康养院,实施集中供养一批、集中救治一批,通过委托监护人监护,实施分散托养一批,确保实现“保底”又“保富”。目前,未脱贫人口中已集中供养163人、集中救治41人、分散托养2331人。
聚焦未脱贫户中有劳动能力或弱劳动力户,突出“产业+就业+公益性岗位”脱贫。抓好“三保障”、安全饮水等保障性措施全面落实,紧盯收入“一达标”,采取“一对一”方式,三管齐下抓脱贫。一是紧盯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抓产业。加大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各项措施落实力度,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坚持因户施策,以短期见效产业为主导,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市级财政投资4000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奖补资金,各县(市)、区均出台相关产业奖补政策,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掀起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高潮。精准统计贫困群众43类1930吨农特产品滞销,多渠道开展消费扶贫增加收入,目前已销售滞销农产品739.48吨。二是紧盯工资性收入增加抓就业。以就近务工、因人设岗原则,有序有效组织务工就业。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外出就业奖补政策,对带贫企业、扶贫车间给予相应财政奖励,对外出务工贫困人员给予相应补贴。春节后,全市已组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31667人,其中县内务工25675人、县外省内务工1508人、省外务工4484人。三是设置公益性岗位抓增收。以县、乡为单元,以财政投资为主,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设立公益性岗位,实现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80%以上收益调整用于公益岗位。目前,全市共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12540个,其中安排未脱贫人员969人。
聚焦边缘户,紧盯收入持续增加防新致贫。全市有边缘户829户2347人,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虽超过现行扶贫标准线,但受疫情影响,收入持续增加面临诸多困难。由各县(市)、区负责全部纳入帮扶范畴,采取“就业+产业+帮扶”模式,防止造成新致贫;明确乡、村干部作为边缘户帮(包)责任人,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及日常收入监测,建立风险防控预警机制,每季度集中开展会商,实施动态管理。将边缘户农特产品纳入消费扶贫范围开展帮扶。
聚焦脱贫监测户,落实“四不摘”防返贫。全市共有脱贫监测户352户1251人。采取“产业+就业+四个不摘”巩固提升措施防返贫。持续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聚集,持续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政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融合发展,整合“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社会帮扶”等各方力量,全方位增收,动态监测管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 编辑:李建新 ) |
战“疫”战“贫”两手抓
聚焦四类重点户 挂牌督战保全胜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2-27 打印

- 上一条:“我是党员,让我上!”
- 下一条:答好“疫”考“生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