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州区宫前乡韩川村的群山褶皱里,藏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青石沟村。青山不语,风过林梢只留浅吟。若非村西头那处黛瓦农家院,鲜有人知晓,这片普通黄土坡曾在抗战烽火中,藏着一道狭长坚韧的革命精神脉络。 这里是宫前青石沟红色联络站旧址。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特派员周仲英在此秘密工作,村民师景山、水改玲夫妇冒死守护,让革命星火在深山灼灼燃烧。修复后的旧址里,锈迹斑斑的弹药箱、蒙尘的电台、师景山家的旧方桌,连同矮小的灶房、陈旧的煤油灯,每一件展品都静静还原着那段真实的革命岁月。 青石沟在偏僻中藏着隐秘优势。1945年春,这片“藏得住人”的山野,成为中共中央拯救国民党38军这支抗日力量的关键支点。国民党38军是爱国将领杨虎城旧部,倾向革命、心怀家国,却被蒋介石视作心腹之患,屡遭打压“肢解”。为保住这支部队,中共中央派周仲英、张西鼎作为特派员潜入豫西,二人在38军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打入38军内部,向孔从周、刘威诚、张复振等将领传达党中央、毛主席的关切和指示。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部队起义的思想与组织基础逐渐筑牢,却也引起国民党特工察觉,反动军长张耀明密令活捉“延安来的特派员”,周仲英处境岌岌可危。危急时刻,时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蔡迈轮与宫前区委书记张志杰秘密谋划,将周仲英转移至青石沟,安置在农民师景山家中。师景山夫妇二话不说,将自家3间瓦房腾给周仲英,自己挤在简陋草房,还主动揽下放哨、送情报的任务。同一时期,张西鼎转移至店子乡栗子坪村,隐蔽在共产党员尤继贤领导的陕县国民兵团团部,两人分头织就隐秘的革命联络网。 此去经年,师景山、水改玲已安详辞世,他们的儿子师群超年过六旬,仍清晰记得父母无数次讲述的往事——在青石沟村的3个多月里,这座小院成为党中央与38军地下党组织的联络中枢。周仲英白天在瓦房内分析局势、整理情报,深夜便钻进窑洞操作秘密电台。38军的动向、起义计划通过电波传向延安,党中央与毛主席的指示又顺着这条通道及时送达38军地下党组织。院北那孔窑洞,还藏着周仲英从38军转运来的枪支弹药。 师景山夫妇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着这份秘密。他们省出自己的口粮给周仲英改善伙食,还以放牛为掩护,用摔响赶牛鞭的暗号传递警情,即便面对敌人盘问也守口如瓶。 1945年5月28日“王彦事变”爆发,周仲英紧急撤离,自身处境危急,于是将电台密码本交给水改玲保管。果然,敌人闯进青石沟“掘地三尺”搜查。面对威逼利诱,水改玲始终咬紧牙关,把密码本藏得严严实实,半句未露。“那段时间很害怕,你姐姐还小,夜里总吓醒。”水改玲生前常对儿子哭着说,“但咱啥也不图,就图不辜负党的信任,咱信党能让日子好起来。” 离别时,周仲英多次劝师景山夫妇一同撤离,但师景山深爱他脚下的土地,不愿离开。周仲英只得写下一张字据,说:“今日你护我安全,这份情我记在心里。待革命胜利,这份字据为证,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 革命的曙光很快照进豫西。1945年7月17日,按照党中央指示,38军17师在洛宁县故县镇成功起义,历经陕县解放区抵达豫西二分区;1946年5月15日,38军55师(原新35师)在巩县起义。9月,党中央决定将两支起义部队整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归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毛主席专门发电嘉勉:“祝贺你们胜利地参加人民军队大家庭!希望你们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到底!”1947年8月,这支部队又南渡黄河,投身解放豫西的战斗,用热血践行了革命誓言。 如今,岁月虽已抚平了战火的痕迹,烽火岁月里的信仰与坚守,早已化作一条绵延的根脉,将革命精神深深扎进这片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初心与信仰。 ( 编辑:tln ) |
“烽火抗战·精神永铸”系列报道之六
瓦窑藏“星火” 青山记赤诚
本报记者 吴若雨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9 打印

- 上一条: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
- 下一条:烽火中的民间力量:渑池富村抗日游击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