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好一幅灵山宝水生态图

——灵宝市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工作纪实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6-19   打印
  绿水青山绕金城 灵宝市委宣传部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的“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它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灵宝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践行“两山”理论,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扎实做好“山”“水”“林”“产”四篇文章,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努力让“两山”理论在金城果乡落地生根,走出了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得到保护和修复,环境状况持续向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灵宝市加快发展的最大本钱和最足底气。
  
  6月10日至12日,记者一行十余人到灵宝集中采访,一路走,一路看,近距离感受灵宝市转型创新、绿色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成效。
  
  (一)山之美哉
  
  新建的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位于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造型别致,引人注目,展厅内的图文视听资料记录着小秦岭黄金生产和林业发展的历史。
  
  古老美丽富饶的小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为共和国黄金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矿山开采、矿石冶选带来的废渣堆放、污水横流等问题,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实践证明,凿山开矿、毁损植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最终会伤及自身发展之路。只有以生态为先、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面对50余年小秦岭黄金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三门峡、灵宝两级党委、政府痛下决心,坚决治理,打响了生态文明保卫战。
  
  对此,市委书记刘南昌明确指出,不讲理由,不找借口,背水一战,坚决打赢小秦岭矿山环境整治攻坚战。
  
  2016年以来,小秦岭生态环境保卫战全体参战人员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累计投入人员18.3万人次,机械车辆21.2万台次,治理资金1.89亿元,关闭封堵坑口521个,拆除矿山设施1.39万个,清运矿渣520.2万吨,固定矿渣2065.5万吨,修建挡渣墙2.88万立方米,拉土上山69.5万立方米,栽植苗木75.7万株,撒播草种1.4万公斤,治理和生态修复总面积132.3万平方米,实现了废石矿渣披绿装、石头窝里长绿树的梦想。
  
  复绿于山,修山予民。如今的小秦岭面貌焕然一新,草木葱茏,水清见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5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越来越好,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枣香管理处主任焦占朝,在已经封堵的原1100坑口前介绍情况。他说,这里曾经是矿山开采遗留下来的长300米、宽33米、高20余米的废渣坡,经过清运废渣、砌石垒埝、拆除违建等措施逐步治理,对平整后的1万平方米渣坡进行生态修复,覆土3800立方米,种植古枣树、银杏、桂花、海棠、樱花、紫薇等17个品种4736棵树木,栽花4000余株、播撒草种1万平方米,把1100坑口打造成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枣香苑”。
  
  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大湖管理处辖区共有坑口123个,2016年以来,工作人员采取拆除设施、封堵坑口、遣散人员等措施,通过拉渣、降坡、固渣、排水、覆土、种草植树、覆网等环节对废弃坑口进行生态修复;用钢筋水泥封堵所有坑口;拆除工棚、彩钢房、砖混房3200余间,固定矿渣390多万吨,清运矿渣180余万吨;浆砌、干砌石埝挡墙3138立方米(浆砌1528立方米);修排水渠3000余米,建渗水坑13个,铺排水管道240米;运土上山4258车;辖区覆土绿化渣坡36.6万平方米,覆绿网5.434万平方米,栽植松树、刺槐、连翘等苗木24万余株,撒播草籽4516公斤,对生态修复区域设置围栏8100米。
  
  在灵宝市阳平镇大湖村,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当年的废石坡变成了如今的绿山坡。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山色更显葱绿、苍翠。阳平镇副镇长亢单阳指着一片山坡说:“以前靠山吃山,现在养山富民。如今我们正在建设大湖村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学农研学基地,让游客来了以后,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记得住乡愁。”
  
  灵宝市采取矿山秩序治理整顿、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推动废石废渣综合利用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3.4亿元,治理修复矿区147平方公里,恢复林地1.7平方公里,目前,矿山生态环境愈来愈好,覆土绿化初见成效,实现了矿石资源“吃干榨净”、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水之治也
  
  一个地方,有了水的滋润,就有了灵气,更有了诗和远方。
  
  黄河东流将绿绕,两岸起伏送青来。一条新修的沿黄生态廊道,把三门峡天鹅湖景区和灵宝函谷关景区连接起来。
  
  “只要40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一路上湖光山色,风景如画。”负责黄河生态廊道“一路两桥”项目建设的灵宝市农村公路管理所所长李海勋兴奋地说,话语间对未来旅游发展充满期待。该项目包括道路建设、两座桥梁及引线工程、道路拓宽工程和绿化工程,目前桥梁及道路基础工程基本完毕。
  
  弘农涧河是三门峡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也是河南省第五大黄河支流。以前的弘农涧河碎石裸露,荒草丛生,污水乱流,如今却是林木葳蕤,环境宜人。目前,弘农涧河城区至函谷关段综合治理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92亿元,治理河道9.5公里,重点处置河道重金属底泥,治理河道环境,栽植水生植物。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弘农涧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好风光,并与樱花公园、函谷关景区连为一体,成为人们休闲、运动、娱乐、旅游的好去处。
  
  灵宝市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9.7亿元,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施,建设期3年,运营期12年,河道治理总长度21公里。经过清淤疏浚、断面整治、填筑堤防后,将形成蓄水水面、景观小品、慢行系统、广场公园和亲水平台。
  
  弘农涧河五亩村至宋曲村段河道治理工程,整治长度6.01公里,两岸修筑护岸总长9.84公里,土石方开挖35.95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24.93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保护耕地段为5年一遇,城镇段为10年一遇,主要建筑物和次要建筑物级别均为5级。工程建成后,扩大了泄洪能力,保护了河道两岸安全。
  
  石榴正开花,葡萄挂成串,小桥流水人家,家和院净人美。灵宝市五亩乡庄里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全村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在20吨至30吨之间,处理过的水用来灌溉农田。站在刚刚浇灌完的麦田边,五亩乡乡长宋东华说:“近年来,五亩乡在镇区建成日处理200吨污水处理厂1座,后续又建成了南村、庄里两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站。同时沿弘农涧河流域开展专项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进行户厕改造,大大降低了生活污水对弘农涧河的影响。”
  
  水草丰美,植被恢复。灵宝市果断拆除位于故县镇盘东、高柏两个村黄河滩区的瑞亚牧业和荣利实业两个养殖场,平整土地660余亩,播撒紫花苜蓿、黑麦草、格桑花种子3000余公斤,栽植侧柏2万余株。通过安装宣传标牌、发放宣传册等措施,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湿地保护工作,营造人人关注、爱护湿地的氛围,并安排13名湿地巡护员巡查防护,做到无盲区、无死角、无漏洞。灵宝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李会斌说:“违建拆除后,还了黄河湿地一片绿色,目前生态正在逐步修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灵宝市坚持综合治理,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26.76亿元,谋划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综合治理PPP项目、窄口大型灌区改造提升等项目,减少寺河山的水土流失,助推苹果产业、函谷关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重点治理,将境内黄河主要干支流进行统筹考虑、重点治理,投资2.3亿元,生态治河9.52公里、治理河道底泥19.15公里、清理沿岸矿渣及河道18.43公里。目前,省重点监测的弘农涧河、阳平河、枣乡河、文峪河4条河流水质100%稳定达标。坚持源头治理,实施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在灵宝主城区、乡镇镇区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从源头解决水污染问题,提高了处理效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灵宝市10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   
  
  (三)林之秀兮
  
  造万顷绿波,看林木成荫。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沿着弘农涧河一路前行,一河碧水,两塬绿色,一座座高架桥犹如一道道彩虹横跨川岭之上,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灵宝函谷关樱花园东起弘农涧河西岸河堤,西至函谷关镇沿河村组土塬,北起函谷关景区南门停车场,南至墙底村,南北长6.1公里,总面积2200亩,其中栽植樱花1500亩,湿地、水域、园路、广场、公厕等占地700亩,着力打造“樱花为主,湖溪相伴,外围常绿,花草点缀,亭台楼阁,配套齐备”的休闲旅游新景观。项目于2018年12月启动,共治理土地1912亩,开挖及回填总方量达114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园区内栽植樱花72个品种6.7万余株,园区西侧周边栽植彩叶杨1100株、雪松1300株,水系周边栽植垂柳2200株;播种黑麦草籽、油菜1400余亩,花卉组合300余亩;园内道路总长30余公里,已完成工程量的85%,4条泄洪渠已建成投用;6个公厕及广场已基本完工;河堤路宽13米,其中路面宽9米,包含两边各1.5米的自行车道和中间6米宽的观光电瓶车道,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路面两侧栽植了3400株樱花树,打造出了风景秀丽的樱花十里长廊;木栈道、路灯、亭子、坐凳等剩余配套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樱花园,吸引游客到灵宝“赏樱花之美景,观山水之灵秀,纳函谷之雄伟,享道德之真谛”。
  
  灵宝市沿黄防洪抢险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连霍高速—梁村桥)项目位于函谷关镇梁村北,投资1650万元,绿化长度6.96公里,面积5.7万平方米。项目2020年春季动工,采取乔、灌、藤、花、草立体绿化,自然式配置,组团式花丛,目前完成了路东总任务5560株的88.1%,栽植十几厘米以上的大树白皮松、复叶槭、樱花、美国红枫、银杏等4899株,通过不间断浇水、给大树输液、喷施植物抑制蒸腾剂、灌生根剂等,成活率达99.9%,项目建成后将呈现特色鲜明的景观廊道效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位于灵宝市豫灵镇万回村和双桥河交叉口的郑西高铁廊道绿化点,道路两侧绿化长度1200米,面积100亩,总投资62.8万元,栽植苗木6976株,其中油松5776株、红叶石楠球1200株。绿化造林后,不仅护堤固岸,还能美化环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片休闲绿地。
  
  万亩果林飘香,致富一方百姓。
  
  灵宝市川口乡“十里樱桃长廊”远近闻名。川口乡光照充足,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境内水资源丰富,适合樱桃生长,大樱桃的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川口乡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示范带动、融合发展,全乡大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亩均效益在6000元到2万元之间,年产值达7800万元,樱桃产业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下一步要在樱桃升级换代上下功夫,叫响川口樱桃品牌,把旅游观光、采摘体验办得红红火火。”在川口乡赵吾村的樱桃园内,川口乡乡长栗文斌信心满满地表示。
  
  春天赏花,秋天尝果。一上寺河山,红红的苹果灯景观映入眼帘。灵宝市寺河山海拔800米至1200米之间,土质肥沃,天然富硒,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优质苹果生产,享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的美誉。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行苹果矮砧密植新型栽培模式,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和机械化作业。寺河乡闫村南洼组建成现代矮砧苹果示范基地1100亩,苹果长势良好,挂果满枝。依托寺河山优质苹果品牌,当地正积极发展旅游农业,融入旅游元素,建设观光栈道、苹果体验园、康养中心、研旅基地等,打造以果为主,集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特色商业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
  
  灵宝市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廊道绿化和城市绿化,全市林木覆盖率达49.3%,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在造林绿化工作中,该市扎实做好国土绿化工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并举,两年来,灵宝市财政列出1.0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完成造林15.82万亩,栽植树木1800万株。统筹推进廊道绿化工作,在高速、高铁、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栽植塔柏、女贞、油松等常绿树种,累计完成廊道绿化折合面积1.5万余亩。加快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建成道德经文化园、沁水园和占地2200亩的樱花园等游园,构建了占地1500余亩、全长13.7公里的城市休闲长廊,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2平方米,“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生态格局正逐步成为现实。
  
  (四)产之兴矣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项目和产业的强力支撑。
  
  灵宝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引导企业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地方,既有电解铜箔,又有压延铜箔,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在灵宝市城东产业集聚区,宝鑫电子、朝辉铜业、鸿宇电子等一批与铜箔相关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加速推进灵宝形成铜箔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铜箔谷”。目前,灵宝有铜冶炼生产企业4家,与铜产业相关企业7家,电解铜箔产能5万吨,压延铜箔产能3000吨。
  
  这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流的产品质量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是深圳龙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是一家铜箔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设规模为年产5至12微米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电解铜箔4万吨。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年产5000吨、二期工程年产1.5万吨已陆续分段调试投产;三期工程年产2万吨已于2019年8月开始施工,计划于2021年6月底建成投产。公司自投产以来,已获得1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项),成功研发出了5微米超薄锂电池铜箔。
  
  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是一家专业生产高精度铜及铜合金系列压延箔材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可生产厚度4至100微米、最大宽幅660毫米的各类箔材,是中国压延铜箔行业产能最大、品种最齐全、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研发及生产企业。目前,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一期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3000吨压延铜箔,投资4.5亿元,已于2015年7月建成运营;二期项目总投资9.08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5000吨压延铜箔,主要建设铜及铜合金箔材生产线、高精度铜带箔生产线,以及建设两栋约2万平方米高洁净化独立车间。
  
  灵宝鸿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高档无胶双面挠性覆铜板基材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公司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无胶双面挠性覆铜板生产线,生产设备精密,自动化程度高,可根据客户不同需求生产多种规格的高品质挠性覆铜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灵宝市豫灵产业集聚区,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绿色化改造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冶炼余热蒸汽发电项目、铜冶炼渣浮选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污水处理系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改造项目和制酸尾气减排系列化技术改造项目。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回收和利用程度,解决了系统废气挥发、排放问题,控制住了危废的产生,降低了环保治理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其中,污水处理系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改造项目,主要新建硫化系统、电石渣化灰系统和石膏渣脱水系统,从污水中提取的硫化砷渣重新利用,回收其中的金、银、铜、硫等有价元素,随后硫生成硫酸后外售,砷经收集后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目标。在污水处理车间,记者看到经过浓水池、超滤产水池、纳滤产水池、反渗透产水池4道工序处理,流出的清水可以养活金鱼。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万达矿业公司是灵宝的一家石材开采、加工、销售企业,拥有一系列开采与石材加工的先进设备。企业注重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对矿山废石综合利用,将边角料破碎再加工、尾渣制砖、水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公司矿山开采、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料和压滤泥固废处理难题,真正实现石材产业绿色发展。
  
  精美的石头不仅会唱歌,还能造纸写字作画。在国鑫环保科技公司,生产的环保石头纸可进行压花、吸塑、包覆、背胶、UV光油等工艺,产品适用面较广泛,可用作书籍、宣传海报、挂画、地图、时尚杂志、手提袋纸、包装类纸、装饰纸、标签纸、壁纸、包装纸盒特种纸等;环保纸在生产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产品使用后,丢弃在自然环境中,3至6个月可自然裂解,进行垃圾焚烧处理也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燃烧后仅剩余白色粉末,符合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产业兴则经济强。灵宝市针对传统黄金冶炼工艺有价金属回收率较低、“三废”排放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紧盯绿色化、高端化、终端化和高效益“三化一高”方向,围绕黄金及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发展铜箔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环保产业、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黄金、铜、铅、炭、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月12日,灵宝市市长何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灵宝市将以‘两山’理论为引领,以获评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为契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的美丽环境,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灵宝样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三门峡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贡献灵宝力量。”

( 编辑: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