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分,记者来到卢氏县潘河乡梅家村。村口一座长150米、宽6.5米的大桥横跨洛河南北两岸,廊亭、石路、沙滩、鱼池、翠竹和特色民居遥相呼应,卢氏县境内最大河流——洛河从村前流过。 这条河,曾经阻挡了梅家村和外界的联系。梅家村人记得,原来出行需要沿洛河北岸绕行8公里到达209国道的黄村桥,费时费力,而且常因路窄车堵发生交通事故,遇上洪水、雨雪天更是寸步难行,农产品买卖难、学生上学难等问题突出。如今依靠这条河,梅家村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宽。2019年,梅家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43.3%下降到0.38%,全村整体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梅家村在省派第一书记和卢氏一高驻村工作队指导下,以解决村民“出行难”为着力点,全力以赴建设“扶贫路”。村里不但投资960万元修成了洛河大桥,而且发动群众筹集资金420万元修通了入村公路,使进出村的大难题得到解决,更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通到田地边。 “扶贫路”建成了,梅家村人再也不愁车进不来、货出不去了。2019年,全村800亩烟叶、红薯等传统农产品不仅销售一空,而且卖出了好价钱。 每到周末,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赏美景、品野菜、话家常,给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扶贫路”建成后,驻村工作队又带领梅家村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梅家村有260人获得一技之长并大多数到省外务工,经济收入得到极大提高,留守村民则种植烟叶、艾草、红薯、连翘、核桃和大樱桃等。 纯手工红薯粉条是梅家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卢氏一高驻村工作队帮扶下,该村成立了3家集体企业,每年可为村里增收20万元左右。其中,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为每户村民增收6000元。 路通则产业兴,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回梅家村创业。29岁的返乡青年杜小涛,利用自己加工经营艾产品的技术,在村里建起艾产品加工厂,开发和研究艾草产品,组织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加工生产艾条、艾绒等。杜小涛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直播卖货,推广梅家村生产的艾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近年,梅家村充分利用邻近洛河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采摘、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2018年被县、乡定为乡村旅游示范点。该村在整村推进中投入500余万元进行环境整治,包括建设观光鱼塘、生态停车场、游乐园等项目。其中,投资11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30吨,解决了梅家村厨厕污水排放问题。 看到村里搞旅游开发,61岁的“兜底户”杜犬血不甘贫困,参加了烹饪培训班。培训回来后,他和一个朋友合伙建成“梅园”农家乐,经营得红红火火。2019年,杜犬血被潘河乡党委、乡政府评为“最美脱贫户”。 乡村旅游为梅家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村里成立“梅苑旅游公司”,11户农民成为股东,梅家村委会占80%股金,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2020年,梅家村将实现全村全员脱贫,并谋划在部分致富能人带动全村的基础上,逐步成立多个合作社,由部分个人富裕向全体村民、村集体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 编辑:李鹏 ) |
“扶贫路”串起“致富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8-06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