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门峡巡礼之三

黄河安澜:河清海晏终成真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9-25   打印
  大坝雄伟 黄河安澜
  
  8月26日,受上游来水及中游降雨影响,黄河三门峡段迎来20年来最大洪峰。当洪水以62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从三门峡大坝开启的10多个闸门涌出时,气势磅礴,令人惊叹。来三门峡旅游的西安市民姜先生伸出大拇指,对三门峡大坝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赞不绝口。
  
  泄洪期间,洪水从三门峡大坝奔涌而出,河道峡谷间传来震耳的轰鸣声,巍峨坝体上“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黄河安澜:中华儿女的心愿
  
  万里黄河是滋养和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黄河下游屡屡决口改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其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黄河沿岸尤其是下游人民饱受洪水侵扰。184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至今仍能从三门峡地区流传的一首民谣中窥见当时的险象——“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
  
  治理好黄河,是黄河沿岸代代儿女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治黄的千年难题,共产党人坚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大坝建设工程正式开工修建。到1961年4月,一座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坝顶高程353米的大型混凝土重力坝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之后,工程又历经数次完善改建,其建设和运用堪称人民治黄的一次伟大实践。
  
  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汛建设和改造上的不断投入,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显现出新的生机:三门峡水利枢纽已完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防汛网络、水情遥测系统、洪水调度、视频会商系统等建设,与黄委会办公自动化网络和黄河水情网络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防汛工作科技含量,使防汛指挥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以来,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下游两岸人民提供灌溉供水和生态之利,不仅为黄河岁岁安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为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黄河现安澜,水患故地变良田。三门峡水利枢纽投运以来,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近4000万亩,有力促进了黄河下游与库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50多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践在引黄灌溉、工业生活用水、发电、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同样发挥着惠及区域广阔、影响人群众多的重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浩荡工程:治黄的伟大实践
  
  黄河清,天下宁。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三门峡大坝蓄水发电,黄河水在三门峡段变得清澈,令国内外游人赞叹不已。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立,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清水黄河”的景象,还在三门峡库区形成了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这片水域,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每年冬天,都有大批白天鹅选择到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门峡水库(大坝)自建成以来,站在“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的高度,经历了“蓄水拦沙”(1960年9月—1962年3月)、“滞洪排沙”(1962年4月—1973年10月)、“蓄清排浑”(1973年11月至今)3个阶段,特别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实践,为小浪底、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确保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首要任务,也直接关系着黄河安澜能否顺利实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着黄河3个主要洪水来源区中的两个,并对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发生的洪水起到错峰和补偿调节作用。”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部主任季利说,“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实现‘四库联调’,使黄河下游可以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自1964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投运至2019年9月,三门峡水库共发生过6次洪峰流量大于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过程,经过三门峡水库调节运用,最高洪峰削减率达57.26%,这样的一份“成绩单”,足以见证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018年汛期,黄河流域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上游部分支流多次出现最大洪水,洪水历时之长、范围之广为多年罕见。对此,三门峡水库在洪水入库过程中,严格执行黄河防总调度指令,适时进行泄洪排沙、敞泄排沙,历时15.4天,最大出库流量达4220立方米每秒,在确保枢纽防汛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水库减淤,保持了水库的有效库容。
  
  黄河凌汛历来是威胁黄河下游河道安全的主要灾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以前,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的事几乎年年发生,给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适时调度,黄河凌汛导致的险情已不多见。
  
  通力协作:“害河”变“利河”
  
  在黄河岸边,一条环境优美的沿黄步道,将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与黄河公园连接在了一起,金秋时节,不少人在此散步赏景。“在沿黄步道的沿河侧,水面上下布设有保护沿岸安危的防冲防浪工程,七里工程、南关工程、风景区工程、后川工程等连接成一条玉带,保护着市区沿岸的安危。”三门峡市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海让介绍。  
  
  黄河流经三门峡长达206公里。由于水库冬春季蓄水,受风浪淘刷和土壤结构松散等因素影响,汛期主流顶冲和波浪冲击造成沿岸坍塌严重。保障沿岸群众及周边交通要道的安全,加强库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工程防洪标准势在必行。
  
  黄河河岸上有许多摆放整齐、用铁丝网着的青石,是用于防汛和砌岸的。从1977年开始,三门峡库区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开始建设沿岸的各类防洪工程,截至2019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3.27亿元,建设防洪工程25处64.5公里。为防止水流冲刷和风浪淘刷,在库区中下段62公里范围内采用就岸维护的原则修建了20处42464米防冲防浪工程。
  
  经过多年的治理,三门峡库区基本理顺了河势、稳定了现状流路,有效保护了沿岸耕地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确保黄河安澜的重要一环,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幕后群体”,那就是黄委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多年来,在汛期及凌汛测报、汛前检查、水文测报、水质监测、泥沙分析等人们不易觉察的地方,黄委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的工作人员为守护黄河安宁持续贡献着力量。
  
  2019年,黄河汛期渭河流域持续降水,渭河上游流域和泾河流域也相继发生数次中小洪水过程。在控制洪水过程中,黄委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及时分析研判水情,准确发布预警预报信息,超常规加密测报频次,为当年的黄河防洪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今,作为黄河干流具有防洪防凌任务的骨干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共同保障着黄河中下游的安澜稳定;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回望人民治黄的历程,正是一段保护、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黄河汤汤,浩荡前行。今天,古老的黄河由千年“害河”真正变成了造福人民的“利河”,“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的千年夙愿,终于成真!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