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05亿元,同比增长10.1%,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31.38亿元,增速8.1%,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6%,高出全省2.4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斐然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8-10 作者:本报记者 纪雨童  打印
  总结过去,成效斐然;展望未来,步伐坚定。
 
  近日,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何耀武作汇报,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递交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并确定了下半年工作重点。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持续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自然灾害双重冲击下,依然实现稳中有增、稳中有进、稳中有效。
 
  ——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全市小麦收获面积115.8万亩,总产3.68亿公斤,同比增加3.37%,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创历史新高,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三夏”小麦机收率93.5%。2020年14.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总体完成;2021年8.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进入财政评审和挂网招标阶段。守牢耕地红线,积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成效明显。

金色麦田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率先在全省高规格、高标准编制《三门峡市特色农业综合发展规划》。新增“黄金苹果带”面积3.02万亩,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8.02万亩;新种植特色水果2.11万亩;建设百亩以上苹果矮砧示范园13个;引进苹果、小杂水果新品种24个。食用菌种植规模3.7亿袋,产量3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31万亩,产量62万吨。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2.67亩,较去年增加l16%。中药材种植面积82.2万亩,其中连翘43.6万亩。全市生猪存栏71.5万头,同比增长9.4%。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8万吨、2.24万吨、0.75万吨。
 
  ——项目建设迸发活力
 
  共争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中央、省各类项目资金5.2亿元。引进新希望六和、东方希望等生猪产业招商引资项目6个,总投资131亿元,其中重庆西证渝富项目投资120亿元。争取到2万亩绿色农田建设项目亚行贷款1亿元,万亩旱作梯田建设项目以色列政府贷款1亿元。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共摸排近10万户,发现问题将于今年11月底前全部完成整改。启动建设“千万工程”示范村21个,新完成户厕改造1.6万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夏”期间实现“零火点”目标。秸秆综合利用率94%以上。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100%,粪污综合利用率93%。陕州区被评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义马市荣获河南省户厕改造先进市称号,陕州区观音堂镇、卢氏县官道口镇、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小镇”。

红提熟了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定果、菌、药等农产品全市生产标准,目前全市共制定市级以上标准136个,发布标准11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4个。扎实推进农产品检测。共检测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样品4114个,合格率100%。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灵宝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陕州区、渑池县、义马市和卢氏县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快绿色食品认证。新颁发绿色食品证书7个,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总数达到82个、名特优新产品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4个,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7家,带动农户15万户;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市级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3个;新增家庭农场130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29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总数42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1家、省级28家。渑池县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地区推进试点县。开通“崤函三农”信息服务平台,落实全市重点民生实事。目前共培训高素质农民3.8万人次。
 
  ——数字农业建设步伐加快
 
  以建设灵宝市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县为契机,推动寺河山5G苹果小镇智慧果园建设。目前,建成1个市级应急指挥中心、13个乡镇监管站、20个生产企业、2个农资门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完成寺河山苹果小镇智慧果园5G场景应用布点。携手淘宝、抖音、快手等,在我市建立农产品直播基地,培育1000名农产品“直播达人”为三门峡市特色农产品代言。2020年苹果销售率98.2%,其中灵宝市冷库储藏苹果销售95%,远高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市1296个村级集体资产全面清查,共清查出集体资产80.7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0.63亿元。核实集体土地1136.1万亩,农用地956.06万亩,建设用地67.17万亩。确立集体成员38万户,成立1296个村级股份合作社,涌现出以渑池河南庄村、灵宝西常册村为代表的100个集体经济模范村。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目前,累计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贷款820万元。全市集体经济“空白村”实现清零,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超过75%。
 
  ——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入
 
  以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强力推动产业融合。围绕黄河沿岸16个乡镇“90+”个村庄,按照“一带四组团五类型六线路”模式,启动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目前,39个村镇行政规划和6条乡村旅游线路建设已全面铺开,合并在百里黄河生态廊道,首批5辆特色农产品展示车开始运营。
 
  与市直有关部门共同发布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命名15个市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在灵宝市召开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举办第四届中国·灵宝苹果花节;在义马市举办第十三届樱桃文化节;在卢氏县举办中国首届连翘花节。
 
  今年下半年,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将聚焦目标、聚合资源、聚力重点,把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结构、项目为王、促进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希望的田野
  重点在“一个确保、两个持续、三个推进”上下功夫。
 
  “一个确保”
 
  ——确保粮食安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8.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落实秋粮生产措施,确保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245万亩,产量达到15亿斤。
 
  抓好“两个持续”
 
  ——持续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特色产业“1133”倍增计划,重点在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苹果、食用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中药材、生猪2个300亿级产业集群,为“十四五”末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全市苹果产量要突破21亿公斤;食用菌生产规模要突破4.2亿袋;中药材面积达到85万亩。
 
  ——持续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每个县(市、区)选取2个基础较好村庄,力争在年底前培育12个沿黄乡村振兴示范村样板。启动西安交通大学院士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流动工作站和中国兽药首席科学家梁建平工作室建设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着力“三个推进”
 
  ——推进农业项目建设。设立涉农项目统筹推进办公室,建立灵宝苹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卢氏—灵宝伏牛山香菇国家级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实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加快现代生猪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落实好2424万元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补助资金,建设预冷库、机械冷库、贮藏库等冷链设施78个,确保年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梯次建立项目库,加快建立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打造45个“千万工程”示范村,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5万户。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巩固“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灵宝市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尽快建立市级指导、县乡主导、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机制,强化日常监管。
 
  ——推进农民增收。实现带动增收、政策稳收、销售促收。抓住“万人助万企”活动机遇,解决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的资金、土地等困难,力争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增强企业带农增收能力。增加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将“保险+期货”投保对象向新型经营主体延伸,稳定农民收益。以卢氏县为全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抓住豫沪和豫京合作机遇,利用农交会、农洽会、东盟博览会等13个重要节会,积极开展三门峡市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开拓市场、拓宽渠道,确保产得出、销得快、卖得俏,助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