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小秦岭色彩斑斓风景宜人
编者按 小秦岭通过矿山修复治理,再回青山绿水好颜值。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有关论坛发布了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名列其中,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这是我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标志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添三门峡经验。即日起,本报推出“生态立市的小秦岭样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从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到自然和谐、生物多样,再到成为全国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的先进典型代表,小秦岭还是那个小秦岭,小秦岭却又是一个“新生”的小秦岭。 一 10月末,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槽洞沟,海拔1750米处,阳光越过清澈的小溪,穿过寂静的山林,爬上层层梯田,一路撞击在灰白的岩壁上折散开来,与色彩斑斓的秋色交织成别致的秋韵图。 树叶儿沙沙作响、溪流欢畅叮咚,间或有鸟儿鸣叫着没入山的更深处。风吹来草木清香,一簇簇野菊花盛开在山涧,脚下高羊茅草茂密绵软,远处一排排华山松油亮新绿,一只小松鼠受到惊扰,好奇地四下张望着…… 槽洞沟林区是保护区大湖管理处海拔最高的林区。一路走来,不时可见被水泥封堵的坑口和保留下来的楼房,依稀可见当年数十万人进山“淘金”的繁华盛景,与眼前的景色虚实交错着。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里发生的巨变。 “你们想不到吧,5年前,咱们脚下的这片草地上还布满了矿渣。渣坡连着渣坡,坑口连着坑口,废渣堆积多的地方甚至有20层楼那么高。这山上,除了灰白的矿渣再没有绿色,河水也被污染成了黄灰白黑红的‘五彩河’……现在,咱这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动物回来了……”与这片山林相守相伴30年的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李保祥讲起小秦岭的“前世今生”,情真意切。 小秦岭重回青青世界。5年多来,三门峡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打响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捍卫战,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生动样本,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增添了“三门峡方案”。 二 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禀赋,让小秦岭犹如豫西大地上的明珠,曾是令人神往的一方宝地。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大“几”字形拐弯处,属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2公里。这里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流域面积780平方公里的阳平河、双桥河等5条黄河一级支流,从小秦岭一路奔向黄河母亲河怀抱,滋养着一方水土。 “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小秦岭全境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其中河南最高峰老鸦岔垴,海拔2413.8米,被誉为“中原之巅”,相对高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红豆杉、秦岭冷杉等13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林麝、豹猫、黄喉貂等27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和谐生存在这片美丽的山林中。 小秦岭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座真正的“金山”,这里因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主产区而名扬中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产黄金450余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粗放无序的黄金开采,让这座“金山”溪流污染、山体破损、矿渣遍布,珍稀野生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成也“金山”,败也“金山”。“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小秦岭矿山的粗放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野蛮破坏,一次次为人们敲响警钟。 小秦岭之痛,也是三门峡之殇。 2016年1月,环保部约谈河南省林业厅、三门峡市政府和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此,三门峡市政府郑重承诺:利用3年时间,治理保护区内各类坑口,达到“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 2016年3月,小秦岭矿山环境保护整治工作会议发出动员令,小秦岭矿山修复攻坚战拉开序幕。 2016年8月,市委书记刘南昌刚到任,了解到小秦岭情况后,要求不讲理由、不找借口、不惜代价,强力攻坚。小秦岭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连续3年列入全市重点攻坚工作。 这是一场壮士断腕、背水一战、艰苦拼搏的战役,这是一场为大自然“疗伤”,敢于破局、勇于担当的抉择。 77万人,2.1亿元投入;关闭封堵1017个矿口,拆除矿山设施1.45万个;固定矿渣2002万吨,清运矿渣584万吨;渣坡覆土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修复矿山环境面积2150亩…… 小秦岭这座金山银山从“火山口”上熄了火,逐渐恢复了青山绿水的美丽容颜。当年毫不犹豫接下“军令状”,三门峡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骆雪峰讲起有关小秦岭治理的各项数据,依然清清楚楚。 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近年来,小秦岭同东北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项目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对动植物资源进行多方位调查,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2019年2月6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就回来了,红外线相机记录下了它在林间觅食的身影。”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所所长韩军旺见证了这一切。 珍稀濒危的灵宝杜鹃发出幼苗,新公布的11种植物和80种鸟类被发现,特别是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岩白菜、华南地区的东亚囊瓣芹首次在辖区发现,这也是在河南省第一次发现的新属种。 布设于林间的红外相机记录了一度难觅踪迹的林麝、豹猫、黄喉貂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身影。今年9月,护林员在林间再次发现了大型动物的足迹。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现在的小秦岭,又变回了“大氧吧”。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1.2%,负氧离子平均含量增加到每立方厘米21800个,是世卫组织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10倍。 2019年3月,小秦岭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典型事例。同年6月,入选河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攻坚克难36个典型案例。 今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名列其中,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解决了小秦岭矿区复杂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显著增多,水体明显好转,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各矿山企业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转型发展,当地工业、农业年产值增加10亿元以上,实现了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小秦岭蜕变了,青青世界回来了。 ( 编辑:cll ) |
生态:重回青青世界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1-10 打印

- 上一条: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下一条:贯彻党代会精神 奋力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