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万千乡愁安放之处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1-25   打印

美丽庭院

文化小巷

幸福生活

乡村美如画

新农村新模样

    

    芦苇飞处,清水潺潺。

    初冬的暖阳伸展着“翅膀”,随着河里清脆的水流声而上,拂过一排排整洁别致的民居,一跃爬上300年的老皂角树尖,聆听树下妇女们爽朗的笑声……灵宝市尹庄镇南滩村的冬日,独添了“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境。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

    完成“厕所革命”,让昔日“龙须沟”恢复清水河流,实现垃圾污水治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后的生态宜居美丽南滩,为三门峡市人居环境整治树立了标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推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为顺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我市打响了春、夏、秋、冬四季战役,实现村庄清洁和疫情防控两促进,全市农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成效——

    细数“一揽子”美丽

    垃圾治理:全市整体推进,开展市场化保洁,配备保洁人员6365名;99.4%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所有县(市、区)通过省级达标验收。

    农村户厕改造:3年来,共改建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8.8万户,普及率85%。

    污水治理:涉农乡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60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等得到有效管控,污水治理率36%。

    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95%;大型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93%。

    村容村貌提升:88.4%的行政村完成通组、排前道路建设;95%的行政村覆盖公共照明设施;599个行政村荒芜宅基地得到整治;1210个行政村建设文化广场;乡村绿化覆盖率32%;完成“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136个,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9万户,全市6个乡镇被评为全省“美丽小镇”,5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

    渑池县南村乡、灵宝市焦村镇、卢氏县朱阳关镇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美丽小镇”;陕州区观音堂镇、卢氏县官道口镇、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美丽小镇”。

    灵宝市获评全省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和“美丽庭院”创建示范市;灵宝市焦村镇西常册村、陕州区西张村镇凡村、卢氏县双龙湾镇东虎岭村、义马市东区办事处霍村社区、渑池县张村镇张村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陕州区张汴乡曲村、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陕州区被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区,义马市被评为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

    经过3年努力,渑池县柳庄村、陕州区北营村、湖滨区东坡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后地村、灵宝市梨湾源村和西常册村、卢氏县新坪村和汤河村等一批村庄已经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乡村”,成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示范标杆。

    部署——

    强化“一揽子”举措

    扎实安排部署。先后出台印发《三门峡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三门峡市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户厕改造质量管理和后期服务工作的通知》等,进一步明确任务,压实职责。

    健全领导机制。成立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农村局。成立5个专项工作组,由各职能部门牵头。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督导考核。将督查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细化量化任务,分解到季度、到月,并建立工作台账,明确领导和责任人。每月组织人员深入各县(市、区)暗访督查,发现问题在微信工作群及时通报,并要求县(市、区)建立台账、迅速整改、对账销号。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建立各级政府补助、村集体资金及社会资金参与、村民合理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市、县两级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县级政府统筹利用涉农项目资金,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实现。据统计,201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4.18亿元。

    突出工作重点。突出农村户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抓住城乡接合部重点村庄,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不良习惯,紧盯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统筹推进、持续发力。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开展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集中攻坚周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月活动,有力地提升村容村貌,被农业农村部微信公众号专题宣传报道、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专报31期报道。

    广泛宣传引导。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微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放宣传画册、小扇子,提升环境整治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经验——

    叫响“一揽子”亮点

    垃圾治理工作全面开展。

    ——加强资金保障,实现投入多元化。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融资的投入机制,创新资金整合模式。将农村垃圾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渑池县财政每年投入3740万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灵宝市按照农村人口每人20元对乡镇进行奖补,并在乡镇购买环卫设施时市财政补助50%,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按照“五有”标准和“四个环节”(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要求,城乡一体、区域统筹、设施共享,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强化平时督导检查力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组织督导评估,并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作为环保督察重要内容,评估督察结果与支持政策直接挂钩。

    农村户厕改造大力推进。

    ——合理选择模式。因地制宜、合理谋划,选择适合的改厕模式。义马市城镇污水管网延伸覆盖至农村社区,改造建设完整下水道式水冲厕所;在污水管网覆盖不到、村民居住分散地区,推广三格式化粪池厕所;探索推进“组户管网+大型化粪池”及湿地公园两种改厕模式。渑池县对户厕改造每户补贴1400元,陕州区、湖滨区实行统一招标、统一支付、统一建设标准和规格推进,灵宝市以“市里投设施、乡镇补资金、农户投资投劳”方式推进。

    ——严格督导检查。每月组织人员对户厕改造工作暗访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台账、对账销号。湖滨区委书记亲自带队督导检查、观摩、评比、兑现奖惩,并将每月督查结果作为各乡(街道)年底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强化后期管护。建立完善厕所设备管护机制,配套建立相应维修服务体系和粪污收集利用体系,明确管护服务责任主体和管护标准等,形成规范化运行维护机制。渑池县制定《渑池县农村改厕后续运营管理办法》,实现厕所维修、粪污抽运专业化长效运营。

    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

    ——科学编制污水治理规划,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对全市1287个涉农行政村农村污水治理现状进行拉网式清查,掌握治理现状。

    ——规划牵引,梯次推进污水治理工作。组织各县(市、区)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并报各级政府批复,科学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推进,对城市建成区及周边乡镇的城中村及城郊村,纳入城区污水主管网,由市污水处理厂集中统一处理;对部分乡镇原有的镇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质改造,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达不到入网条件、不能建设污水处理站的偏远地区,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污水处理。

    持续提升村容村貌。

    ——继续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率先将有发展潜力的行政村打造成“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乡村样板,持续推进“五美庭院”建设工作,带动全市村庄村容村貌全面提升。

    ——提升村庄形象面貌。实施“通、净、绿、亮、文”五项行动,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村内建筑改建提升等重点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十三五”期间,卢氏县投资20亿余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015公里、桥梁4771.4延米,受益群众7.4万户29.58万人;评选美丽乡村标兵村,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持续实施宅基地整治行动。灵宝、渑池、陕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清理回收多占宅基地。加强村内闲置房屋的修缮改造,建设公益设施和文化项目。清除私搭乱建。灵宝市开展为期4个月的“打违治乱”集中专项行动,渑池县的“一户多宅”“双违”治理行动,让村庄变绿、变美。

    起航——

    锚定“一揽子”目标

    “十四五”开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锚定目标,突出重点,我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开花。

    ——高标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发挥整村推进示范效应,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提高改厕质量、提升管护服务、突出精准管理,实现改厕质量可追溯、可监管。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分区分类有序治理,全市69个涉农乡镇政府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其他村庄确保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8%;科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模式,实行一村一策;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重点试点综合施治;统筹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年底前,义马市作为省级试点,50%以上乡镇开展示范试点;发挥好政府监管职能和群众监督作用,确保治理效果。

    ——示范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坚持规划引领,优先编制完成17个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村庄规划;继续开展“千万工程”示范创建工作,高标准打造45个“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乡村样板,持续推进“五美庭院”建设工作,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户100个、“精品庭院”示范户50个,充分发挥6个“美丽小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示范带动的作用,带动全市全面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推动天然气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开展闲置宅基地整治,使大量闲置宅基地得到有效利用;加强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严格执行用地标准,保障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需求。把好工匠管理、建材质量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村民自建住房质量。着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让乡村变得更美,农民住得更好、生活更幸福。

    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万千乡愁得以安放,三门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路上、再发力。


( 编辑:c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