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纪雨童)今年以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阳店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为基础,以带动全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目的,成立镇级经济联合总社,闯出帮扶带动新路子。 健全股份合作纽带,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健全资产纽带,阳店镇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镇、村两级集体资产为纽带,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成分加入, 通过联合辖区37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创新成立河南省首个镇级经济联合总社,实现经济组织的大合作、大联合,逐步发展成为集食用菌种植、食材配送、物业管理、旅游开发、建筑建材、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实体,控股集体资产8.8亿元,带动全镇群众1.5万余户持续增收。引领生产发展,通过订单式产业运行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南卿、下村、崤底、西水头、羊角寨等5个村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栽植小米椒、南瓜共300余亩,收益48万余元。同时,积极对接江南南瓜加工企业,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发展羊角寨大棚项目,种植黄瓜、西红柿、哈密瓜、羊角蜜等瓜果蔬菜,流转土地130亩,计划筹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60个,目前已建成7座,预计年产值120万元,带动130名劳动力实现稳步就业增收,户均增收1万元。拓宽服务范围,经济联合总社结合镇域发展实际,积极开展机关单位、敬老院、学校等地方食材配送,配送食材32.5万元;承接镇村环境卫生管理,投资108万元购买清扫设备,绿化美化亮化农村人居环境,并计划在209国道沿线村落建立美丽乡村亮点工程,打造一条精品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景观线;建立镇级农民工务工人员储备平台,对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意愿的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发布用工需求3期,解决128人务工难题;联合下村、崤底村成立三门峡灏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千亩桃花观光旅游项目,目前注册资金5000万元,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精品桃树200亩。 实行村企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资源整合、村企结合、三产融合”的办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助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引领,统筹区域内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等各类资源,打破乡村行政界线,编制完成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资源整合,鼓励群众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鼓励各村以土地入股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季丰农业公司、“美菜网”分别在大王镇、阳店镇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政策激励,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扶持的意见(试行)》,从龙头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等环节,加大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龙头带动,按照“围绕龙头建园区、依托园区上项目”的思路,引导企业与合作社集中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链式发展,培育发展了思瑞达农业、好祥食品、巧媳妇食品、凤凰峪旅游公司、博艾农业、长青农牧等扶贫龙头企业。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搭建农技服务、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基地的合作平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建成了洛阳师范学院国家枣科学研究所大王基地。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禹王路街道办事处发挥毗邻产业集聚区优势,按村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整合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要素,激发发展动能活力,16个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4个村收入50万元以上,7个村收入10万元以上。明确责任,提高引领能力。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集体经济发展第一责任人,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集体经济组织体系,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找准路子,发展上下游产业。五原村借助中国黄金生产所剩废料废渣,成立三门峡淄阳再生资源销售有限公司,年产介质粉25万吨,使集体经济收入从原先的10万元猛增到100万元。主动协调,强化企业服务。黄村依托大唐发电、宝武铝业,积极发展以务工、运输、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由过去的农业大村变成产业新村,拥有各类运输车辆280台,大型工程机械28台,群众年人均纯年收入超过1.3万元。 ( 编辑:cll ) |
镇级经济合作社闯出帮扶新路子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1-29 打印

- 上一条:山区高峡出平湖
- 下一条:市领导督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