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隆冬,午后的阳光爬上娘娘山顶,在山脊勾勒出一道朦胧的金边儿。 1月10日,是腊八。腊八过后就是年。一路走来,冬日的田野寂静萧瑟,人迹难寻。来到秦村,但见南边地里投入60多万元、350米深的饮水项目即将收尾,打机井的夯击声响得正欢;北边新平整的几十亩土地上,正在建设的“阳光玫瑰”葡萄大棚“飞鸟架”整齐划一,男男女女踩着自创的半自动“飞车”,在田间穿行忙碌,欢腾了整个乡间田野。 恍惚间,眼前难道不就是一幅冬日里的“春耕图”吗? 秋收过后,尝到一年丰收的喜悦,北方多数农民朋友都在“猫冬”,准备迎接新年。而秦村人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远近闻名,去年千亩大棚,仅处于盛果期的六七百亩,保守估算全村40户种植户收入700多万元。其中,10多户收入百万元,最多的收入在百万元以上,赚得盆满钵满,还需要这么拼? “在三门峡,秦村是集中连片发展‘阳光玫瑰’规模较大的一个行政村。2021年,我们村的‘阳光玫瑰’收入远远超过往年,是最好的一年。群众种植的热情更高了,今年新发展了20多户,村民早上天刚亮就到地里,天黑了还在地里忙。”秦村监委委员刘跃泽自豪地说。 秦村的“阳光玫瑰”,从2013年就开始种植。村党支部书记庞新革是把“阳光玫瑰”引进秦村的第一人。他当初力排众议种下20亩,“阳光玫瑰”从“久居深巷”人不识,到近两年发展到千亩,成为美名远扬的水果中的精品,经历了实践创新再到创新积累、规模不断壮大的发展过程。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我们村‘阳光玫瑰’卖得好,带动作用就强,这几年村里的土地流转率是全镇最高的。现在我们又流转了300多亩,已有1300多亩,初步估算,今年秋收总产值应该在千万元以上。”庞新革说。 秦村的“阳光玫瑰”2021年卖出了好价格,今年还要更好,秦村人自信满满。这份自信来自他们从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转变和对市场的清醒判断和认知。 “2021年我去杭州,在超市看到人家一斤‘阳光玫瑰’卖到49.8元。我们村去年最高的一斤卖到12.8元,最低的卖到四五元,差距很大,还是得标准化生产。”刘跃泽不种葡萄,但对村里的发展可操心着呢。 2021年,村里吸引了云南百余人来打工,为“阳光玫瑰”疏果。把远方的劳动力吸引到村里打工,这本身就是件稀罕事儿。当然,卖得好的村民都尝到了农业发展现代化、标准化的甜头。所以,现在村里除建设更高标准的大棚外,还将启动申请品牌建设,计划采用象征着全国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吉利数字,决定每串“阳光玫瑰”就保留56颗的标准,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 “再有几天,政府支持建设的这眼新机井就打好了,村里就有两口机井,更利于葡萄种植了,这也是村里人更加积极发展葡萄种植的因素之一。”庞新革说,现在村里人在一起说起来的都是发展产业,干劲十足。 三门峡四季丰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彦举是从秦村走出去的成功创业者,始终关心、支持着家乡的发展。他眼里秦村的变化是这样的:“政府的引导、农民的意愿、市场的需求,三者完美结合,才有了秦村‘阳光玫瑰’这个产业的发展壮大,乡村振兴潜力无限。” 秦村的“阳光玫瑰”,不光让外头人“惊艳”,更让村里年轻人有了蓦然回首“惊诧”后的醒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 眼前正在忙碌的这片“阳光玫瑰”园运用了滴灌技术、科学标准化的大棚,水泥方柱、竹皮棚顶,其中有经验积累也有创新,既经济又实用。这处全村最高标准的大棚,是在外打工回村创业、30多岁的刘冰冰流转的。有文化的一代年轻人,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想要鹏程万里,刘冰冰也不例外。刘冰冰没种过地,但他的父亲刘少波去年种的17亩“阳光玫瑰”卖了100万元,着实颠覆了他的理想信念。这收入,让城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不无羡慕。 和刘冰冰一样多年在外打工回到秦村的还有一批年轻人,这是渐渐老去的一代农人希望见到的,他们在土地上耕种的手艺和经验,需要传承给新一代的新农人;国家振兴乡村的政策好,需要年轻人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 而今,在秦村,不管是已建起多年还是正在建设的大棚,或是正在地下等待发芽的葡萄苗……秦村1300多亩的“阳光玫瑰”葡萄园,分明就是一个建设在田间地头的现代化“乡间工厂”,正以让人“惊艳”的味道,“惊艳”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着乡村振兴的这驾快车行稳致远。(本报记者 柴锦玉 纪雨童) |
南边打井、北边架棚,正是农闲“猫冬”时节,灵宝市焦村镇秦村却是冬闲人不闲,从天刚微亮到夜黑星稀,田间地头群众发展“阳光玫瑰”的干劲儿“爆棚”,这里俨然就是——
一处热气腾腾的“乡间工厂”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1-13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