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文旅融合绘就发展新画卷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6-10   打印
本报记者 吴胜男

  双龙湾景区 孙猛 摄

  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 本报通讯员 摄

  函谷关景区 孙猛 摄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 孙猛 摄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本报通讯员 摄

  6月2日,在三门峡夏季促消费活动启动仪式上,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面向社会推出六大措施,同时发布8条旅游线路,引导广大市民和游客,走近诗和远方、畅游美丽家乡、惠享美好生活。这一举动,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在扩大内需、繁荣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三门峡有古老的华夏文明,湖光山色,风光秀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三门峡市秉持“文化为魂、旅游作体”的发展理念,认真践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打造“文化名市”为目标,通过“一带一廊”总体规划布局及持续性建设,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区”建设,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明,延续历史文脉。

  红色旅游赋能文旅融合

  三门峡地处豫西伏牛山区,近现代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此,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及重要史迹。近年来,三门峡大力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开展红色研学、发展红色旅游等方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红色旅游承载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大多数红色景区通过纵向比较历史数据和静态展示历史遗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感受革命历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升华爱国情感。

  2021年,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当年6月,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南广场举办“游红色崤函·品诗画乡村”三门峡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主题宣传推广活动,会上发布红色旅游线路·乡村旅游线路13条,全方位展现崤函大地的红色历史、山乡巨变,引导大家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走进美丽乡村、体验诗画田园,助力乡村振兴、拉动文旅消费,为全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增添力量。

  强化线上宣传。2021年7月至8月,首次推出“暑期研学游,2021年带您游走天鹅之城,读懂黄河文化!”活动,整理5条研学旅行线路和相应课程,其中一条为红色传承文化研学旅行线路,宣传好三门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引发高密度的市场关注,为文旅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夯实宣传基础。收集整理相关红色旅游资源的资料,组织编印“圣地仰韶 花开中国”《乐游三门峡》文化旅游地图。

  今年6月2日,在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出的“红色传承游”中,涉及的红色旅游景点有10个。分别为渑池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黄河三门峡大坝、周总理视察纪念馆、陕州小南川抗日革命根据地、灵宝窄口水库纪念馆、灵宝振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灵宝朱阳镇革命历史纪念馆、卢氏五里川曹靖华故居、官坡镇兰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这10个红色旅游景点,有的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被列入“红色之旅——党性修养游”精品旅游线路,有的被命名为“河南省红领巾体验教育基地”或者“河南省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基地”,有的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游览,有效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据统计,近年来,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作为党建活动定点红色教育基地,承接省、市、县委党校党员干部和市、县重点学校红色教育培训以及陕西省商洛市的洛南、丹凤、商南等地的部分团体,每年受训人数5万余人次,提高卢氏6个乡(镇)26个村1200余户群众收益,年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黄河文化实践文旅融合

  黄河流经三门峡206公里,孕育了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古道关隘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陕州文化等,使得古老的崤函大地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

  2020年春,三门峡市启动《三门峡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出以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和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建设为主题的“一带一廊”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三门峡借助每年的白天鹅旅游季及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等,乘势而上,探路先行,用一个个落地大项目、一项项发展新举措,谱写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每年的10月中下旬,天鹅如约飞回三门峡栖息越冬,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便是它们的落脚地之一。近几年,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启动,“天鹅号”旅游专列开启,其旅游目的地之一,便是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为迎接纷至沓来的游客,总计划投资3.32亿元的天鹅湖旅游度假区项目不断改造提升……

  沿着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向东,黄河流域(湖滨区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项目如火如荼。它们都是三门峡文旅全力打造“一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传承千年的庙底沟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既兼顾遗址保护,又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2020年国庆,三门峡市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2021年10月17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日,渑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仰韶文化博物馆也因为迎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进行场馆翻修、扩建。

  占地45公顷、投资8.9亿元的庙底沟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大会发来贺信。纪念大会的举办,成为推动三门峡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当下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三门峡正乘着黄河的东风,不断擦亮沿黄生态带,打造早期中国文化长廊,努力建设成文化旅游强市,成为黄河文化高地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探索文旅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建设,推动“仰韶(国际)论坛”在三门峡永久落户,全景式展示考古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仰韶考古圣地”。

  秀丽山水推动文旅融合

  蔚为壮观的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犹如仙境的渑池仙门山、世外桃源般的豫西百草园……三门峡物华天宝,山水秀丽。近年来,三门峡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山水”旅游品牌建设,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紧扣山水城市特色,一体化规划。三门峡立足黄河流经市域长度大、山水相依、林湖与共等地理水文特点,坚持历史文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相结合、节点提升与亮点打造相结合,打造生态宜居旅游康养城市。

  6月2日,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出的8条线路中,囊括三门峡山水景区的“山水画廊游”和“休闲度假游”成为市民追捧的热点。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这两条线路中的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州地坑院、豫西百草园、汤河裸浴温泉等20个景区和民宿,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

  城市美誉度、内容独特性和游客关注度,是文旅文创发展壮大的根基。三门峡以“春游万亩花海、夏享森林氧吧、秋赏甘山红叶、冬观天鹅蹁跹”为主题,打造全季节热点。以少年研学游、青年婚旅游、康养温泉游为重点,推出全生命周期“卖点”。借势央视等强势媒体、国家级平台推介城市形象,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生态旅游胜地”“最美中国旅游城市”等称号,2021年三门峡全市接待游客3293.1万人次,成为黄河流域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