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大医精诚潮头立 一路铿锵踏歌行

——三门峡市中医院跨越式发展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10   打印

作者:文/本报记者 崔盼盼 图/赵瑞萍 张晓晓 

  三门峡市中医健康管理中心落户市中医院

  脊柱外科团队开展椎间孔镜手术

  新院区迁建项目开工仪式

  中药制剂质控研发中心效果图

  检验人员日夜奋战在PCR实验室

  中医博士后柴松波为患者诊治

  深入社区为群众采集核酸

  疫情期间免费为患者及陪护人员配送餐饮

  脑外科/介入科团队开展食管支架置入手术

  医疗急救知识技能竞赛

  护理急救技能大比武

  组织医疗专家和业务骨干深入乡村为百姓义诊

  新院区鸟瞰效果图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串联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母亲河畔,天鹅之城,享有盛誉的三门峡市中医院秉承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扛起中医药传承发展大旗,六十余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近年来,三门峡市中医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围绕患者需求,不断深化医改工作,在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发展、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引领、辐射、带动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医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坚强的医疗保障。

  党建引领促发展 强根铸魂增动能

  公立医院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市中医院作为一所公立三级甲等中医院,把加强医院党建工作作为践行宗旨意识、建设“健康三门峡”的重要支点,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转作风建设,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以“优质服务提升活动”为载体,广泛征集意见,查找问题,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整改方案,对在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五大类18个问题进行分工整改,确保整改到位,真正便民为民、为群众办实事。以惠民服务活动为依托,创新服务内涵。以患者为中心,优化了门诊服务流程,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创新“互联网+”医疗领域,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医体验;发挥中医中药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中药健康行”“基层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社区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中医健康大讲堂”“健康校园行”“名老中医基层巡诊讲学”等活动,承担起护佑百姓健康的社会职责。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市中医院门诊党支部、外科党支部因表现突出受到了中共三门峡市委组织部的通报表扬;该院党委委员刘庆华、院感办主任郭风莲等9位共产党员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受到了中共三门峡市委组织部的通报表扬。

  面对疫情勇担当

  防控成果实效显

  今年8月下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三门峡人民平静的生活,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三门峡市中医院全体职工不惧风险,“疫”无反顾,践行着“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承诺。

  疫情就是“战场”,“开战”就是“决战”。疫情发生后,市中医院广大职工全力以赴,领导班子日夜坚守,指挥调度;核酸采集队员风雨无阻执行任务,累计采集核酸样本100万余人次;检验人员不眠不休,日夜奋战在PCR实验室;隔离点医疗保障队员坚守抗疫前沿,精心守护救治隔离人员1800余名;急诊急救人员奔波于封控小区,转运和救治病人500余人次;药剂人员开足马力调剂、煎制、封装、配送,为重点人群和20多个隔离点送去中药防疫茶饮20余万袋;留守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坚持坐诊、查房、手术,确保了患者救治生命线畅通;志愿服务队员迎难而上,任劳任怨,免费为患者及陪护人员送餐价值30余万元……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特殊时刻,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播着正能量。

  “疫情当前,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好。这时候,我更愿意和同事一起并肩作战,扛起医生的责任。”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员富圆说。疫情期间,他与首批57名同事驻守在我市最大隔离观察区,为隔离观察区居民提供突发急危重症抢救、慢病治疗支持、心理危机救援等医疗保障服务。平常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就是市中医院党员医生、业务骨干豪情而生动的写照。

  内培外引“双驱动”

  人才战略铸筋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市中医院紧紧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工作主线,集聚人才,打造人才矩阵,为医院打造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打造完备的人才梯队。两年来,该院招聘医护专业人员50余人,选派优秀医护人员赴国内一流医院进修40余人次,培养临床储备人才。从北京、西安、郑州、开封四地引进多位中医博士和一个国家名中医专家团队,客座引进多位医疗专家,助力诊疗中心建设。以我市首位返乡中医博士后柴松波为代表的名医效应日益凸显,出现“一号难求”的局面,在三门峡持续引发“中医热”。同时,培养和汇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提高医院学科队伍整体素质。该院院长朱文辉和党委委员柴松波被评为三门峡市“拔尖人才”,党委委员王琳、脑病诊疗中心主任马俊勇、骨伤医疗中心主任赵洪涛和康复诊疗中心主任苏旭泽成功入选三门峡市“名医”榜单。

  启动青年人才培养工程。今年7月,该院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有竞争、有激励、有约束、有淘汰的人才选拔,以及培养和考核评估运行机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把青年英才的“培养、储备、规划”作为该院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核心项目,确保各类人才的持续供给,为打造高水平中医特色突出的现代化中医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业务精湛夯实力

  中医特色显成效

  中医国粹世世盛,声名远播,更显锋芒。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充分满足广大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市中医院把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重点专科,作为医院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建立了激励中医药特色专科发展机制,实行了经费优先投入、设备优先购置、科研优先立项、人员优先培养的政策,走出了一条依靠“中医特色兴院、中西医并重发展”之路。

  着力提升“四大中心”建设。对脑病诊疗中心及骨伤医疗中心重新分科;积极推进康复诊疗中心建设;加强多学科诊疗协同管理;整合针灸科、推拿科等建立治未病中心,打造中医特色综合治疗区,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重新优化布局重症监护室,改善重症救治硬件设施,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2021年,市中医院组织专家对临床医生开展专项业务检查与考核。同时,狠抓岗位竞赛,开展全院“急救知识技能竞赛”及“护理急救技能大比武”,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级技能竞赛。同年7月5日,脑外科/介入科成立,先后成功实施了食管支架置入术等多例疑难手术,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能力整体提升。

  除此之外,该院制定下发《三门峡市中医院科研奖励实施办法》,2021年完成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验收5项,三门峡市科技攻关项目验收3项,4个研究中心和1个重点实验室获得立项,科研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投入资金240万元购置20余台(件)康复诊疗设备,推进康复诊疗中心建设。获批国家标准化胸痛中心和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建设单位,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新进展。2022年7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文认定三门峡市中医院为河南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2022年9月,通过了河南省中医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

  “做理疗康复,我们来中医院真是来对了!”近日,市民李女士将一面写有“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该院治未病中心医护人员手上。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表达着患者对医护人员医术精湛、精心治疗、热情服务的感激之情。

  创优质服务医院

  建群众满意窗口

  环境整洁舒适,导视图标清晰,智能化设施完善,志愿服务到位……市中医院始终把改善医疗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患者抱着希望寻医来,满面笑容回家去。

  “您好,请坐!”“请慢走!”一句句简单的话语给患者带去温暖和理解。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和水平,医院邀请专业人员为窗口服务科室人员及新进员工开展医疗窗口服务礼仪培训活动,从仪表仪态规范、窗口服务规范和在岗服务文明用语等,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为患者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该院党委高度重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进一步优化老年人就诊流程,改善老年患者就医体验。院内开设专门的老年医学科门诊,定期向前来就诊的老年患者开展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把脉问诊、针灸、熏洗等中医特色诊疗服务……2021年12月,该院获评首批“河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风正潮平远扬帆

  任重道远守健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所现代化的医院,硬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市中医院面对机遇和挑战,不断超越,改善基础设施,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营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2021年8月,中药制剂质控研发中心项目正式开工,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三门峡市中医院加强中药制剂建设、彰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迈出的关键步伐。目前主体已建成,设备正在购置,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将投入使用。

  一个项目的破土动工只是序曲。2021年9月,PCR实验室改造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历经3个月的紧张施工,顺利通过验收,并于2022年1月11日已正式投入使用;规划床位700张,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的新院区迁建项目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大医惠苍生,枝叶总关情。市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始终秉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理念,围绕做强、做优、做精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创优医疗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健康三门峡建设,奏响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