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后川战国墓葬群:揭秘戎人内迁史 凸显三门峡重要地理位置

本报记者 史融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16   打印

  “后川战国墓葬群的发掘,为研究战国早期魏、秦、韩三国势力变化以及戎人内迁的历史史实提供了证据,凸显了三门峡自古以来重要的地理位置。”近日,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室主任、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介绍说。

  2021年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后川村配合城市基本建设中发现战国时期墓葬群。目前,该施工区域已发掘墓葬570余座,出土随葬品超过2000件,时代跨度包括战国、西汉、东汉、唐、明清等。其中,战国时期墓葬排列较为有序规整,相互之间没有打破现象。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该地区应为魏国早期公共墓地。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北向和东向为主,几乎都有葬具,单人仰身直肢葬,出土较多精美随葬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发现最大规格墓葬为一椁重棺,墓主仰身直肢,男性,随葬器物为青铜鼎4件,另有大量其他随葬物品。经初步研究,此类墓葬出土组合应为战国早期三晋文化风格,尤其是青铜编钟等礼乐器的出土,是三门峡市建市后首次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编钟。

  三门峡地区坐拥崤函古道,东至洛阳西抵长安,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因为临近黄河渡口,也是南北连接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也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重要枢纽。这次在墓葬群中出土的一些北方民族使用的特殊器型,尽管已经因为明器化而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依旧可以借此一窥文献中“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古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许比我们现代人想象得要更加频繁,这次发掘的成果可以和周边地区的发现配合起来,逐步明晰民族迁徙的路线。”

  之所以能有这样多的重要发现,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运用“RTK”技术(实时差分定位),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将坐标误差缩小到厘米级,对墓葬群的发掘地形、遗址分布进行精准测量,加快了对发掘成果的梳理分析。通过对人骨、兽骨采样并进行体质人类学、锶同位素分析,考古工作者又能够了解到墓葬主人的基本信息,他们从哪里来又是如何生活。借助现代化的考古新技术,考古人员得以从最微小的历史遗留中,部分复原出当时社会的时代风貌,大大提升了考古学研究水平。

  据了解,后川战国墓地已经在今年8月完成了发掘,随后,该所还将继续对已经发掘出的文物进行复原整理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