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有只蝎子掉到了身上,腿上还爬过一条蛇……”这些听起来吓人的事情,对于长年在野外工作的三门峡考古工作者来说,可能并不罕见。 “冒得了严寒,熬得过酷暑,村民评价我们这些考古工作者是‘不要命的人’。”10月11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杨海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在三门峡已经工作了30多年,这里大大小小墓地的发掘我几乎都参加了,这座宝藏城市带给我太多的惊喜和意外,我很自豪,我是一名三门峡考古人。”今年57岁的杨海青是一名资深考古人,长期坚持田野考古发掘第一线。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三门峡李家窑遗址、三门峡虢国墓地等大小200余个工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虢国墓地的发掘,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为周代考古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建立了重要的断代标尺。 2020年,三门峡市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一个鹅首曲颈青铜壶火爆出圈,是三门峡市近年来又一项石破天惊的发掘成果。“当时是在后川棚户区改造工地上发掘一个墓葬,东西最先拿出来时,感觉沉甸甸的。经过去土清理后,发现里面有液体,我们就立即找来木塞子扣上,防止挥发和被污染。”谈起鹅首曲颈青铜壶的发掘经历,该所业务室主任燕飞满是兴奋。 “每当这个时候,我内心深处就会涌出十足的骄傲,再苦再累都觉得值了!”作为一名“85后”,燕飞近年来主持发掘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如卢氏苗村遗址,在洛河上游地区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义马上石河墓地,发现了春秋早中期虢遗民墓地;渑池鹿寺西遗址,发现了西周时期殷遗民墓葬和春秋时期戎人墓葬等。 近年来,全市考古工作者成绩斐然:灵宝西坡墓地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义马上石河墓地被评为“2018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灵宝城烟遗址被评为“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渑池仰韶村遗址被评为“2020年河南省特别关注考古新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曾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后发展最快的十年。中国考古学站在迈向下一个百年的起点上,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作为考古工作者,我倍感兴奋和自豪。”该所保管部主任、馆员上官荣光说,“三门峡是仰韶文化发现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是史书记载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新石器时代和夏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文化在三门峡的发展一脉相承。所以,三门峡的考古工作必将为未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提供更多强有力的证据。” 杨海青等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事业的期许,自觉肩负起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重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仰韶文化遗址调查、发掘及保护研究工作,巩固我市考古圣地地位,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立超表示,也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关心考古事业,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拼搏! |
三门峡文物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 解密文明密码
本报记者 侯鹏云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16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