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黄金冶炼厂等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确保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编者按 10月16日至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今年以来,按照省、市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全市上下锚定“两个确保”,围绕发展要务实施“十大战略”、围绕民生关切深化“两项工程”,紧抓战略机遇,突出战略重点,谱写了新的发展篇章。即日起,本报推出“‘十大战略’‘两项工程’深度看”系列报道,大力营造全市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全面反映我市实施“十大战略”、深化“两项工程”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扬帆再起航,奋进新征程。 当前,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奋力开创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新局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高纯金属砷中试基地即将试车。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0年前的3.3倍,创新平台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7倍,高新企业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8倍。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我市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突出产业、企业“两业”为基,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撬动重点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3.9%,中原黄金冶炼厂研发支出连年保持10亿元左右,10家新材料工业企业全部创成高新企业,东方希望在亚洲率先攻克赤泥提取金属镓技术难题,承明光电成为全国第6家生产6N高纯光电半导体材料的企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以“3+8”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课题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沿着“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发展路线,推动更多产品在新发展格局中进入关键环、中高端。以前沿新材料、新型储能和碳基、锗基、砷基芯片等为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加大量仪、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再造竞争优势。 打造一流创新平台。以天鹅湾“智慧岛”建设为龙头,依托黄河沿岸良好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天鹅湾科创走廊”。一县(市、区)一“双创”基地年底前将全面建成。打造高端平台,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推动重点产业全链条联合研发攻关,目前已攻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生产难题157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已达到595个。加快“人才飞地”建设,目前首批3个“人才飞地”已在西安挂牌运行。 集聚一流创新人才。突出“两家”“两匠”人才汇聚,制定实施“1+8”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政策30条”,滚动设立10亿元人才基金,目前已围绕产业所需实施人才项目108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个、紧缺人才989名。落户院士工作站4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名,何季麟院士主持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何满潮院士领衔的NPR(抗震、抗冲击特种钢材)实验室、柴立元院士带领的高纯金属砷制备及砷化物合成技术研究所建成落地。实施高端人才“千百”工程,每年引进、使用1000名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科技人才,培育100名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领导者;实施高素质劳动者“5251”工程,力争“十四五”培育“中原大工匠”5名以上,每年培养本土高层次实用性人才2000名以上、吸引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5000名左右,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增引进高校毕业生10万名以上。 汇聚一流创新要素。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贷”、“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引入“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长周期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力争2025年全市上市科创企业达到8家以上。引进科技战略研究、咨询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深入开展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搭建涉企创新政策统一发布和精准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找人”“政策找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尊重创新创造、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诚信行为成为自觉行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包容人才的氛围。 踔厉前行开新局,奋楫扬帆正当时。我市将始终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力争到2025年,主要创新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高新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65%,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超过4.5%。到2035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同类别创新城市前列,在关键金属、新材料、储能装备等若干领域成为创新策源地。 |
创新蝶变开新局
文/本报记者 何东升 图/本报记者 杜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18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