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灯初上,夜晚的三门峡流光溢彩、格外迷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俯瞰三门峡,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远近高楼鳞次栉比,街上车流汇成长龙,灯带缠绕栈桥,绵延在天鹅湖畔起伏……城市夜景在灯光闪烁间显得格外迷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以时间为轮,三门峡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起点蓄势待发。 科学合理规划,以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确定城市和县域规模,构建“一核三区三组团”空间格局,加快形成借力西安、对接郑州、核心带动、轴带发展、城乡融合的新格局。建设“三地五中心”,围绕“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城市。 完善提升城东片区、南山片区、会兴片区、文博城片区、高铁南站片区、城西融合片区、陕州沿黄现代农业片区、职教园区等“八大片区”规划,真正实现中心城市规划科学、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特色彰显,再现“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的城市魅力。 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新310国道、渑垣高速建成通车,渑淅高速、国道209王官黄河大桥等项目进展顺利,进一步深化豫陕晋三省交流互通,带动黄河两岸经济发展。 实施崤函大道、东环路、苍龙路等交通项目,实现湖滨区、商务中心区与陕州区紧密融合,拉大城市框架60平方公里;绣岭路等17条城市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有序实施,推动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城市扩容提质按下“加速键”。 完善城市功能,以项目建设为基增强城市活力。 投入8.54亿元深化旧城改造,新建棚户区改造房8231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万户,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青龙涧河特色文化商业街区项目、九孔桥改扩建工程、黄河花园安置社区项目、经一路绿地广场暨单建式人防工程、甘棠学校等16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全年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窨井设施7498个,保障群众“脚底下的安全”;在市区新建改造供热管网7.5公里、换热站8座,提升供热、供气服务水平;中心城区新建生活垃圾中转站1座、公厕50余座、城市驿站3个(包含城市客厅、城市公厕、城市书屋等功能),有效解决“垃圾处理难”“如厕难”问题。 突出创新驱动,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应用场景,依托政务云平台、大数据中心、“12345”热线等60多个应用场景,为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一站式服务;“1388”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停车云平台、手机端《住房保障》栏目陆续开通,全方位保障群众“衣食住行”,城市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 促进城乡融合,全力绘就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为遵循,打造县域经济高原,支持各县(市)依托“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强化特色重点乡镇支撑,集中力量培育主导产业,构筑基础稳固、发展坚实、治理高效的城乡格局。 明确县域功能定位,支持义马做好煤及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支持渑池做大循环经济和食品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有影响的仰韶文化基地、镓基材料基地;支持灵宝做强“中国铜箔谷”、豫陕合作示范区,擦亮“道家之源”“苹果之乡”等名片;支持卢氏依托山水和中药材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名县”。 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努力实现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农村房屋品质提升、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等十大行动,力争在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行政村快递物流服务通达率达到100%,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迎着熹微晨光,未来已经开启新的时间线,新时代三门峡城市高质量发展正在新征程上昂首阔步,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宜居宜业魅力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
城市提质万象新
文/本报记者 张静怡 图/本报记者 杜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08 打印
